對于常年在外的年輕人來說,每次春節(jié)回家是念想,也是考驗。生活習(xí)慣的差異和新舊觀念的沖突必不可少,甚至床的軟硬度不對、護膚品少一件、充電插頭不匹配這樣的小問題也影響心情,更不用說晚睡晚起、不疊被子、愛玩手機這些父母難以容忍的“壞毛病”,所以大家常常調(diào)侃“回家第一天,母慈子孝;回家第三天,雞飛狗跳”。和父母家人的相處,越長大越成為一個尷尬的難題。
而今年,突發(fā)的疫情幾乎“強行”將他們和父母“綁”在了一起,返工的時間推遲,假期被延長,一家人不得不在同一個空間里朝夕相處十幾天。這仿佛成了一場“親情實驗”,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溫情正在悄悄發(fā)生……
這是央視新聞特別策劃“疫情之下的生活切面”的第九期。
陪伴
看到網(wǎng)上的一段話,很受觸動:
這個春節(jié),很多人都說很無聊,但不知道你們余下的人生里還能不能有機會過這樣的日子:完全放下工作、放下心事、暫緩焦慮,名正言順地宅在家里躺在床上,名正言順地?zé)o所事事天黑天亮,像極了小時候。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音樂、電影、書籍和時間——都擺在你面前了,你不看不聽,你說很無聊。
即便你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你還有家人需要陪伴,在這段時間,你不用聚會,不用應(yīng)酬,可以全心陪伴你的父母、伴侶、孩子和寵物,彌補你平時虧欠他們的時間。這種日子在人生中,過一天少一天,反正我很珍惜!
是啊,那些最普通的日子,因為陪伴變得閃光。
01
這個假期,我們家媽媽做飯,其他四個人每天輪流洗碗,爸爸負責(zé)買菜。我看了一些平時沒空看的經(jīng)典電影,教快50的媽媽學(xué)寫她的名字,她覺得難極了。我突然有個感悟:以前覺得自己是個有耐心的人,現(xiàn)在得到證實,我連教媽媽寫字都沒什么耐心。
媽媽寫著,我在旁邊觀察,看著她歪歪扭扭寫自己的名字時,我又想哭又想笑,但是得憋著,我怕打擊她的自尊心。三個字媽媽練習(xí)了一小時,總算會寫了,但除了姓,又把名字兩個字弄混淆了。
——微信網(wǎng)友@hy_an
02
疫情當(dāng)前,在爺爺奶奶家。
每天早上起來和爺爺一起去樓下散步,回到家之后看爺爺在陽臺澆花、修剪富貴竹、點上一根煙慢慢地抽。
和奶奶學(xué)習(xí)怎么發(fā)面團才不會坑坑洼洼,學(xué)習(xí)刀工、刷碗、煲湯。
這二十天里做了太多平常沒法定下心做的事。
清晰地記得一次晚飯,早早吃完后,爺爺摸著肚皮跟我說:“我記得你小時候,四五歲吧,在公園里鬧著要坐小汽車,正打算給你買個套票,松開手掏錢的那么一下子,回過頭你就不見了,把我急得原地打轉(zhuǎn)?!?/p>
爺爺瞇著眼笑,奶奶也在補充我以前的囧事,比如喂我吃飯要從村頭跑到村尾,給我洗澡一定要拿壞了的鴨子玩具,吃雞蛋永遠不要蛋黃,睡覺的時候不能枕高的枕頭……
這些點點滴滴在我的記憶深處是模糊的,但是爺爺奶奶都記得很清楚。
客廳里的燈光暖融融的,電視里播放著疫情新聞,我突然深刻地明白:他們可能會忘記很多很多事,但唯一不會忘記的,就是怎么愛你。
——微博網(wǎng)友@阿花阿花呀-
03
圖文/@蘇晴雪
內(nèi)容出自/微信公眾號“ONE文藝生活”
04
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新年是近幾年來和家人相處最久的一段時光了。爸媽輪流做著好吃的飯菜,而我還是被寵得像個公主,偶爾幫忙刷碗,跟奶奶一塊兒看電視,聊隔代的八卦。
這段被“困”在家里的日子,其實我挺珍惜的。
——微博網(wǎng)友@愛口子
05
前幾日因為疫情的緣故,總是低氣壓,但是幾天下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早上醒來,爸爸做飯的聲音、媽媽打掃衛(wèi)生的聲音、弟弟說話的聲音,都很讓人安心。
——微博網(wǎng)友@曌哥
06
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雖然平平淡淡安安靜靜,可能大家都沒有說話聊天,只是低頭各自玩著手機,偶爾嘴里嘟囔一句或者傻笑一下,可是那種氛圍也讓我心安。還真的想一直這樣子陪著他們。
——微博網(wǎng)友@安夏天eight
07
我爸媽說這就是他們倆變成老爺爺和老奶奶的樣子。其實宅在家一天到晚陪著父母的日子也挺難得。
圖文/微博網(wǎng)友@是李美麗嗎
08
這個春節(jié)宅在家才發(fā)現(xiàn):
1、爸爸媽媽真的老了。
2、其實媽媽也有一顆愛美之心。2月2號那天,她在微信里跟我說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2020.02.02),自己拍了一堆自拍照問我哪張好看,幫她保存起來。我說好的,看著媽媽滿臉皺紋,拍得很努力,笑得很開心,雖然有些模糊,卻是最美的。
3、其實爸爸屬于刀子嘴豆腐心,經(jīng)常和媽媽吵架,分開了又想。
4、我以前從未見過爸爸落淚,那天在看一檔綜藝,講的是軍人兩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父母,爸爸居然感動落淚了,當(dāng)時我真的有點驚訝,其實從另一個方面想,是爸爸老了。
今年這個年不太平,但讓我更加了解爸爸媽媽。不要求每天對他們說“我愛你”,偶爾說說他們就很開心了,多和他們分享開心的事情,不要總以為他們“老古董”,聽不懂。
——微博網(wǎng)友@淡若如水01
溝通
今年春節(jié),全國年輕人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大概是:如何勸說爸媽戴口罩、少聚會?為此,大家甚至煞費苦心地P了各種土味表情包,轉(zhuǎn)發(fā)各種長輩喜歡的“震驚體”文章……在感嘆“心累”“這屆父母好難帶”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勸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愛的溝通,當(dāng)他們終于被說動,自覺戴上口罩那一刻,便是愛的勝利。
09
最近網(wǎng)上流傳一句話:“勸父母戴口罩,比當(dāng)年他們勸我穿秋褲難多了。”
以前我們總是討厭父母說那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而現(xiàn)在,我們也在強迫父母接受我們的觀念,雖然他們可能會不開心,但這正是我們固執(zhí)地愛著爸媽的方式。
那些讓他們趕快戴上口罩、不準(zhǔn)出門溜達的碎碎念背后,藏著的是我們羞于說出口的那句“你們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無法想象失去你們會怎樣”。我們總是把表達愛意錯意為矯情,但其實,再親密的感情都需要維護,當(dāng)我們坦誠地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擔(dān)心和愛,或許才能和他們達成共識吧。
——微博網(wǎng)友@一只小木木同學(xué)
10
其實大家不用太苛責(zé)父母爺爺奶奶聽不進去我們讓他們戴口罩的建議,可以多一點耐心啊,就像那個時候他們讓我們穿秋褲,我們也不耐煩聽不進去一樣,他們小時候是怎樣一遍遍教我們的,我們現(xiàn)在也要用一樣的耐心告訴他們,不用帶著年輕人的優(yōu)越感過分苛責(zé)。
大家就慢慢來嘛,比如他們要出門,你就可以拿上兩個口罩,嘰嘰喳喳地給他們戴上,陪他們出門,只用語言講沒有用的,他們不愿意,那你就用行動去幫他們。
——微博網(wǎng)友@底迪吃不飽
11
返回工作城市前的全家福,給多多(狗狗名字)戴口罩太難了……最后勉強戴到腦門上拍了個照(多多的口罩是我戴了幾次換下來的,沒有浪費,而且我們本地沒有感染的患者,口罩比較安全)。
圖文/小紅書用戶@恰逢花開_半夏來
12
其實這次“如何勸父母出門戴口罩”成為當(dāng)代年輕人的老大難問題,也說明了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已經(jīng)越來越遠。和家人溝通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問題。
希望我們多用父母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多花時間和父母相處,了解他們的需求,找到適合雙方的溝通方法。
其實,閉門在家的日子,不僅是防止疫情,也是我們了解父母、跟他們相處的寶貴時光,不用應(yīng)付叫不出稱呼的親戚,不用比拼工資和婚姻狀況,而是享受純粹的、和父母待在一起的片刻。
——微博網(wǎng)友@曲瑋瑋
記錄
這個春節(jié)在疫情的“封印”下變得有些單調(diào),告別了往年的逛街、約飯、走親戚,許多人的目光開始鎖定在身邊最親的人身上,這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好好地端詳過父母,手機里他們的照片和視頻也寥寥,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好像并沒有在我們的生活里留下多少痕跡……那么,就從現(xiàn)在開始細微的記錄吧,以后在回望時,一切才有跡可循。
13
因為疫情的緣故,這次在鄉(xiāng)下待的時間是工作以來最久的一次。閑在家中無事,總在想各種辦法打磨時間,比如:拍照。
現(xiàn)在智能機已經(jīng)很普遍,家里的老人也都用上了,但他們很少會拿它拍照,也很少有屬于自己的照片,但其實老一輩心里也很盼望能多一些照片封存記憶。
——圖文/唐肖敏
14
除了照片,有些人也選擇用視頻記錄下父母間瑣碎的日常:吵吵鬧鬧地抬杠,為了到底是“山東海產(chǎn)”還是“山東特產(chǎn)”能爭論一晚……也許無聊,也許幼稚,可這就是我們面對生活最真實的態(tài)度,于是在困境之中,也能笑出聲來。
——視頻來自@摸魚能手鄧大頭
15
圖/火炎 文/火光
內(nèi)容出自/微信公眾號“紀(jì)實攝影”
愿疫情早日過去
愿我們帶著在疫情中感受到的愛
早日重回——
普通的日子和普通的人生
因為——
那就是最安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