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人在媒體上呼吁:辦大學的錢應該更多地用于“請大師”,而不應太多地用于“蓋大樓”。(如《中國青年報》11月18日孫秀嶺文)我是一個已經在大學中任教20余年的大學教師,基于我的切身感受,我認為,就今天中國大學的現實而言,錢還是更多地用于“蓋大樓”好一些。
曾讀到這樣一個故事:二人
爭吵,甲說三七二十一,乙說三七二十二。爭執(zhí)不下,訴到衙門。衙門老爺聽清原委,令衙役杖打主張二十一的甲。甲大呼老爺不公。老爺喝問甲:“難道你要我打那個以為三七二十二的乙不成?”甲無語,叩首嘆服。
古時,這只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話。今天,卻變成了中國大學的現實。一大批滿腦子“三七二十二”的人,憑借自己人際關系方面的功夫,已經在親朋好友把持的刊物發(fā)表了一篇篇顛三倒四的“論文”,已經在親朋好友把持的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本東拼西湊的“專著”,已經搖身成為了“教授”、“導師”,已經讓那些尚明白“三七二十一”的人抱頭鼠竄,望風披靡。我相信,這絕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在大學校園中,許多頭腦尚清楚“三七二十一”的人都會與我有同感。
評職稱,評博導,申請碩士點,申請博士點,申請重點學科,申請科研課題、申請科研經費,爭取進入某某工程,鬧劇一場接一場,大多是與學術關系不大的種種公關活動。有人認為,今天大學已經成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
因此,從今天中國大學的實際出發(fā),與其花錢讓那些可疑的行政領導去聘請那些可疑的“大師”,貽害青年,誤人子弟,還不如花錢多蓋一些大樓,讓更多的青年有機會進入大學,以書本為師,以同學為師。
“蓋大樓”的另一個益處就是使大學生、研究生人數迅速攀升,使學士、碩士以至博士文憑迅速貶值,迅速分化。使社會不再是一般地關注你是否具有某種文憑,而是關注你具有什么真才實學?畢業(yè)于哪所學校?哪個專業(yè)?你是誰的研究生?這種文憑的分化將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
竊以為,比“蓋大樓”、“請大師”更重要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為大學引入“優(yōu)化機制”和“責任制”。高等教育改革說了許多年,實際的改革進展很有限。多數情況下,只要不犯政治錯誤,只要不嫖娼,再差的教授仍然可以繼續(xù)當教授,再差的校長仍然可以當校長。
可以借鑒一下中國農村的改革。一樣的地,一樣的人,改革以前是打出的糧食不夠吃,改革以后是打出的糧食吃不完。出現這種變化,既不是靠“蓋大樓“,也不是靠“請大師”,其中的奧秘僅僅在于“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于使每個農民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并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對于今天中國的大學而言,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使每個大學教師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教學負責;使每個大學校長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辦學負責。“三七二十二”的教授要“下課”,“三七二十二”的校長要“下崗”。至于花多少錢“蓋大樓”,花多少錢“請大師”,那應由承擔起責任的校長審時度勢地作出合理判斷。
(北京語言大學 謝小慶)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