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搜狐網合作,從7月27日開始,進行了一項題為“上大學要花多少錢”的網絡調查。截至7月30日10時,共有5萬多名網友參與了本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上大學所需要支出的費用高于公眾的承受力;特別是對于部分農村和貧困地區(qū)來說,更難以承受。(8月2日《中國青年報》)
那
么,學費超出了學生家庭的承受能力,會是什么結果?這大概是一個連傻瓜都答得上來的問題。一路看漲的學費,導致的一個必然后果就是,有相當一部分貧困家庭的孩子被擋在校門之外。
由此引出我的一個問題:大學學費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之所以想說這個問題,是有感于7月29日《北京娛樂信報》登載的一則消息:日前,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第二部力作———《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報告指出,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還未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流動模式,其中還舉出了一種重要形式:“干部子女當干部的機會比常人高2.1倍”。這個結論發(fā)人深思。除了部分干部是憑借父輩的蔭庇謀取的官職之外,我們也須理智地承認,一些干部子女即便憑其個人才干也是可以走上干部崗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子女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報載,有調查表明,自1978年以來,家庭背景因素和制度因素對個人教育機會的影響明顯上升。家庭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等出身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機會的影響力從1980年代初期的9.9%,猛然上升至1990年代的17.9%,而近年來,這種影響仍然在上升。
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里,所有的公民理應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起跑;社會理應給所有的個體同等的進取和上升通道。這也是使整個社會保持健康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而“學費過高”則有悖于這一目標的抵達。
這樣,把“學費過高”與“當干部機會高”結合起來看,我們就能得出一個認識:假如學費過高的現(xiàn)狀得不到改善的話;再過十年,“干部子女當干部的機會比常人高2.1倍”的狀況恐怕仍難得到改觀。(朱啟禧)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