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所免費學!寐∧7吨袑W第一屆高中畢業(yè)生全部考進大學!記者一進校門,公布喜訊的紅榜就映入眼簾。
3年前,本報率先獨家報道市教委和閘北區(qū)創(chuàng)辦免費學校的消息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和熱切關注。3年后,久隆模范中學交出了出色答卷:第一屆
高中畢業(yè)生齊刷刷地邁進大學校門,考上本科的占87.4%,一半以上學生被一本高校錄取。
從這所中學里還走出了剛滿18歲就主動捐獻骨髓的中學生黨員倪佳雯,上海市優(yōu)秀志愿者柴靜瑩,還有多名自強好少年等。收到錄取通知書后,這里的許多孩子沒有外出旅游、聚會吃飯,而是紛紛四處找機會勤工儉學,為自己積攢第一筆學費。
同情心激發(fā)責任感
前幾天,久隆模范中學的返校日,不少學生和家長都來了。他們和老師聚在一起,回首當年,一幕幕往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
“記得3年前剛來時,我們就知道學生家庭貧困,但家訪后,才真正感受到他們生活學習環(huán)境的艱難,對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也就從那時候開始強烈起來。”高三年級教研組組長劉健說。
老師們親眼看到,有的孩子的家好似“地洞”,終年不見陽光;有的孩子的床蜷縮在陽臺一角,但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反而迸發(fā)出比同齡人更強烈的求知欲。
面對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老師們把待遇等個人問題放在一邊,安安心心在這里教書育人。今年已經(jīng)58歲的倪老師有高血壓,但學校希望他發(fā)揮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他二話沒說就接受了,每天都靠藥物支撐。
為了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每學期老師們都要把學生的家跑個遍。不少學生住得偏遠,公交車要轉幾趟不說,有的根本不通車。老師們發(fā)現(xiàn)騎自行車最方便,于是,連一些年紀大的老師也騎車四處奔波,有時上午在閘北、下午又趕到了寶山。就這樣,120名孩子全被關心到了。有家長感動地說:“從孩子讀書開始,您是第一個來家訪的老師!”
在考卷上寫“處方”
久隆模范中學的第一批學生入校時學習基礎并不太好,但在老師眼里,無論是成績拔尖的,還是倒數(shù)第一的,每個孩子都是“VIP”(重要人物),都要爭取讓他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在每個班主任老師手中,都有一份為學生量身定制的“跟蹤表”,最近學生哪方面進步了,及時肯定鼓勵;哪方面退步了,馬上有老師為他拾遺補缺。有的老師還發(fā)明了“處方式”批卷法,每次考試,老師不是打完分數(shù)就了事,而要在每份卷子上附上一個小“處方”:“這次考得很好,要加油啊”“最近是不是有點偷懶啊,下次可別這樣”“這個問題你沒理解透徹,我單獨和你說說”……
由于貧困家庭中多數(shù)父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老師們還擔當起為學生填報大學志愿“總參謀”的責任。有一個姓袁的孩子喜歡電腦繪畫,聽說浦東有家民辦高職院校有這個專業(yè),就一門心思要報考。老師聽說了,特地花了一天時間趕去了解情況,覺得對他而言,這所學校并不很適合,而且學費太高,就耐心勸說小袁,并鼓勵他向二本沖刺。如今小袁的成績果然達到了二本的分數(shù)線!
恩情也是“活教材”
提高孩子的學業(yè)水平,讓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只是久隆模范中學孜孜以求的一方面。在校園的一角,記者看到一塊石碑上刻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8個字。為了建造這所學校,社會和個人捐贈了3700多萬元,建立教育基金,用作學生的學費、午餐費、活動費等。
學校推出了“愛心回報社會”活動,每周都有學生到老年教師公寓打掃衛(wèi)生、陪老人說話、為他們讀報。老人們曾特地寫信給學校校長“讓孩子們別來了,全身心參加考試吧”?珊⒆觽冋f,“爺爺奶奶,你們放心,我們平時功課底子打得好,來這里反而是一種放松呢!”這不,高考一結束,孩子們的歡笑聲又來到了老年教師公寓。
平日里,久隆模范中學“勤儉、勤勞”蔚然成風。學生們在校全部穿校服,不比吃穿,沒有一個學生有手機。每天中午,學校供應一頓免費午餐,但食堂里從來看不到剩菜剩飯。
總結久隆模范中學育人“高招”,校長顧筱璞說,學校巧用了三種力:借力,爭取社會各界支持辦學資金,還與閘北的名師們結對,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發(fā)力,運用老師對學生的同情心和責任心,讓他們?nèi)硇耐度氲浇逃聵I(yè)里;合力,所有人都投入到教育第一線,連學校領導也要擔起教學任務。
對久隆模范中學首屆畢業(yè)生而言,美好的人生剛剛起步,還要靠堅忍不拔的毅力一路攀登,不斷以新的成績回報社會。
特約編輯: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