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美國的《時代周刊》(Time)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WorldReport)同時大篇幅的采訪報道了青島市立醫(yī)院副總院長譚蘭教授和郁金泰醫(yī)生帶領的研究團隊發(fā)表的關于阿爾茨海默癥可調控危險因素的研究工作;與此同時,譚蘭教授領軍的課題組在難治性癲癇臨床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近期多篇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上發(fā)表,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 生活方式等成為制定預防AD策略的靶點
????作為研究成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郁金泰醫(yī)生介紹,全世界每一百個60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會有5-7個AD患者。據2010年數據報告,全世界癡呆人數為3560萬,研究者估計該數值會每20年翻一番,到2050年將過億,而最近的數據顯示我國約有900萬癡呆患者。AD為常見的癡呆類型,約占整個癡呆人群的60%左右,為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負擔。在過去的一百年間,研究者從未停止過對該病發(fā)病機制、預防和治療的探索。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能夠“有效”治療AD的藥物誕生。因此,對AD進行提前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
????郁金泰介紹,關于如何降低AD發(fā)病風險,既往的流行病學及遺傳學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數量巨大,但結論不統(tǒng)一的線索。從是否可預防的角度來講,阿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大致可以分為不可調性因素和可調性因素。前者包括遺傳變異、衰老、女性等;而后者涉及原有軀體疾病、生活方式、職業(yè)、臨床藥物/治療、血生化因子、飲食和精神心理因素--而這也正是譚蘭教授帶領課題組制定預防AD策略的潛在靶點。 多家國際知名新聞媒體報道AD研究成果
????“譚蘭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自2012年就打算做一項迄今為止最全面、最龐大的探討AD可調性風險因素的系統(tǒng)工作?!庇艚鹛┍硎?,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一直到2013年底,聰明、敦厚、勤奮的90后研究生徐偉欣然答應承擔主要工作,接受這個挑戰(zhàn)。
????在譚蘭教授的帶領下,整個研究團隊在統(tǒng)計專業(yè)老師的協(xié)助下,歷時1年多,通過對近17000篇相關文獻的仔細閱讀和篩選,最終納入了涉及93個可調控性因素的323項符合入選標準的研究,做了進一步的統(tǒng)計分析。由于工作量巨大,僅整理后的分析結果就有400多頁。成稿后首先選擇了大家比較喜歡的四大老牌醫(yī)學期刊之一的BMJ雜志投稿,BMJ主編建議轉投到其旗下這個領域的專業(yè)期刊JNNP雜志,本文投JNNP雜志后受到副主編英國神經精神協(xié)會主席AlanCar-son教授的青睞,他不僅肯定了該研究的重要意義,還表示愿意協(xié)助修改這篇文章,在他的協(xié)助指導下,文章修改后很快就被BMJ出版社選為媒體發(fā)布,BMJ向媒體發(fā)布和推送該研究報道后,美國、歐洲、澳洲的國際頂級媒體TIME、U.SNews& World Report、CNBC、ABC、New York Daily News、MedicalDaily、ScienceDaily、HealthDay等都做了大量的相關采訪和報道,并在其官方Twitter上進行推送,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很大反響和社會關注。 健康飲食模式為預防AD的最強保護因素
????譚蘭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fā)現,涉及藥物、飲食、生物化學、心理及生活方式等36個可調因素與AD發(fā)病風險顯著相關。最強的危險因素為重度吸煙,最強的保護因素為健康飲食模式,例如地中海飲食。同時該研究還根據涉及人群大小和異質性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了證據等級劃分。發(fā)現重度吸煙、低舒張壓、中年期肥胖、頸動脈粥樣硬化、亞洲人群的2型糖尿病、老年期低體重、低教育程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抑郁、高收縮壓和體質虛弱等11個可調控因素有1級證據支持增加AD的發(fā)病風險。對9個有流調信息的可調控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頸動脈硬化,低教育程度,抑郁癥,高血壓,體質虛弱,當前吸煙(亞洲個體),高半胱氨酸血癥,2型糖尿?。▉喼迋€體))進行了人群歸因危險度分析,總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達66%。另外,結果還有1級證據支持健康飲食、女性體內的雌激素、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用降壓藥控制血壓、抗炎藥物、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咖啡等有助于降低 AD的發(fā)病風險。此外,可降低風險的因素還包括關節(jié)炎、心臟病、代謝綜合征和癌癥等病史。
????研究顯示,通過簡單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就有可能降低AD的發(fā)病風險,不僅對臨床醫(yī)生及一般人群制定針對AD的預防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還為將來AD防治指南的制定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同時,將來需要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隊列或臨床試驗研究來進一步明確這些可調控因素和 AD的因果關系及群體和個體的受益權重。 難治性癲癇臨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與阿爾茨海默癥類似,癲癇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疾病之一,國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我市癲癇病的發(fā)病率為千分之八,較全國平均水平大致相同。作為市立醫(yī)院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譚蘭教授帶領課題組在難治性癲癇臨床研究上同樣取得了重大突破,近期多篇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上發(fā)表。
????譚蘭教授介紹,大部分的癲癇病為后天形成的,遺傳造成的機率很小。而作為癲癇病患者,在平日的生活中,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和生活習慣,不要經常熬夜、喝酒、抽煙以及過度玩手機電腦等帶有刺激性的行為。而癲癇病的治療方法則包括內科藥物治療、腦深部電刺激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
????她介紹,在我國約有的900萬左右癲癇患者中,20%-30%(近 200萬)的患者藥物治療不能控制,稱作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難治性癲癇患者的預后極差,常伴發(fā)嚴重的智能障礙和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病殘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藥物難治性癲癇還沒有非常有效的無創(chuàng)性治療方案,因此,在癲癇患者中盡早的預測出難治性癲癇的易患人群并積極采用有效的預防措施顯得尤其重要。課題組采用全基因組分析技術對大規(guī)模的健康對照、癲癇患者和難治性癲癇患者外周血中的microRNA表達譜進行了全基因組表達分析,首次發(fā)現MiR-194-5p,-301a-3p,-30b-5p,-342-5p和-4446-3p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顯著表達失調,其中miR-301a-3p對難治性癲癇有最好的診斷價值 (敏感性80.5%,特異性:81.2%)。
????1961年出生的譚蘭目前擔任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副總院長、腦科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任,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山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重點專業(yè)-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現為衛(wèi)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醫(yī)學領軍人才,首屆齊魯名醫(yī),山東省杰出醫(yī)師,山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1020”科技人才,青島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從事神經病學領域的科研、教學、醫(yī)療工作29年?,F任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委員、山東省分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以及多家國內、外雜志編委和SCI期刊審稿專家。
????在臨床工作中,多年來,譚蘭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在臨床一線,有較高的臨床診療水平,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神經系統(tǒng)急危重癥和疑難雜癥病例的臨床經驗。率先在膠東半島設立癲癇專病門診,成立青島市癲癇診療中心,在癲癇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治方面均確立了國內領先的地位,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肯定。
????作為項目負責人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醫(yī)學領軍人才項目等課題20余項,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高水平國際期刊發(fā)表 SCI收錄臨床研究論文 17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近 800余分。多項成果曾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山東醫(yī)學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青島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科研獎勵10余項。
????目前擔任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南京醫(yī)科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青島大學臨床醫(yī)學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