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全國每天消失80個自然村
江西安義縣新民鄉(xiāng)南坑村目前只有一個居住者
有一種選擇叫離開,有一種趨勢叫進城。
本期的“天下”周刊,聚焦“空心村”,對贛西北三個“空心村”進行調查,11個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村民外出打工,從山村走向了城鎮(zhèn),留下了“空心村”,有的地方還干脆說成是“空殼村”?!耙粋€人的村莊”,不是詩人的浪漫想象,而是散文家的真切寫實。
城市化,或者更
我曾經在基層當過領導,比較知道農村、農業(yè)、農民。我明白“下山脫貧”是一種歷史性的選擇。留在高高的山上,特別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連脫貧都很難,真是沒有多少出路的。別的不說,難以通公路就是很苦命的事,告別的選擇,看起來是無奈的選擇,其實也是文明的選擇。
鄉(xiāng)村,是我和像我一樣的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曾說:“童年是人類的父親。”從這個意義上說,鄉(xiāng)村其實就是“人類的父親”。但我畢竟告別了童年、離開了鄉(xiāng)村,這其實是我的必然選擇。我是兄弟姐妹五個,都是早已離開了鄉(xiāng)村,我們的下一代更無可能回到鄉(xiāng)村;等到年邁的父母辭世,對我們家來說,這“兩個老人的鄉(xiāng)村家庭”就再也與鄉(xiāng)村沒有多少關系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鄉(xiāng)村會有“空殼化”的變化,城市也會出現類似的情形。看過一個紀錄片,說的就是某個因發(fā)現石油而建立、興盛起來的城市,因為經過幾十年的采掘,石油已經基本采完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來源枯竭了,陸陸續(xù)續(xù)搬離了這個石油之城,使之逐漸變成了“空城”。甚至美國一些行業(yè)性很強的城市,因為產業(yè)變遷,加上經濟危機,都有很多人搬離了這樣的城市。
應該看到,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幫助它轉變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種負面影響。特別是,要對那些一時難以“轉身”的老人們,要多加關懷。至少我們應該有辦法有措施,避免出現“留守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這樣的情形。
一個人的村莊,抑或一群人的城鎮(zhèn)。發(fā)展,變革,需要我們尊重現實,更需要我們尊重規(guī)律。往前走吧,沿著前進的路,不同的鮮花,終歸是要次第開放的。(首席評論 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