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3日,甘肅岷縣,搶險救援工作仍在繼續(xù),安置點下起大雪
????5月17日,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頭七”,遇難者的墳頭前匍匐著痛不欲生的遺屬和親友。這一天,又有兩具遇難者的遺體在當?shù)啬酀舻膹U墟與河道中被發(fā)現(xiàn)。
????次日下午,岷縣方面再次通報了最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shù)從45人,變?yōu)?7人;失蹤人數(shù)從14人,減少為12人。
????冰冷的數(shù)據背后是殘酷的事實:失蹤者生還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5月10日17時32分至18時15分,甘肅定西境內發(fā)生特大冰雹及強降雨,岷縣受災最重,18個鄉(xiāng)鎮(zhèn)35.8萬人受災。災后,岷縣政府始終慎用諸如“百年一遇”這樣的詞匯,但是,在多次場合的正式匯報中,他們依然承認:“這次災害降水強度之大、山洪來勢之猛、受災范圍之廣、災害損失之重,在我縣歷史罕見?!?/p>
????當?shù)乜h委的一位干部解釋說,自己查了30年以來的災害記錄,沒有如此嚴重的記載。
????“幸好災前已有預警和預防,才避免了更大的傷亡?!睘碾y當頭,當?shù)卦S多干部既心痛又糾結。事實上,當?shù)匕l(fā)生過“躲過一劫”的生動故事:35歲的禾馱鄉(xiāng)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在暴雨來臨前1個多小時,聽說汛情后便使勁地敲響銅鑼,扯著嗓子在村子里喊,最終全村928位村民在泥石流到來之前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但無論如何,“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沉重的話題——災后第三天,甘肅省召開全省防災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省大反思。
????災前24小時,岷縣剛剛簽訂“防汛責任狀”
????“雖然降雨量不到70毫米,但是降雨時段太集中,在一個小時之內災難已經遍布全境?!贬嚎h縣委常委史學華這樣介紹。
????在當?shù)卦S多受災群眾的記憶里,山洪泥石流襲來時的慘狀遠超人們想象:碗口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更粗壯一點的大樹連樹皮都被山洪和泥石流扒凈,沖毀的房屋、家具和房椽擁堵在河道,抬高河床,洪水甚至在一個自然村沖出了一條2米多深的溝壑,洪水過后村莊一分為二……
????每一次災難都給人們留下慘痛的記憶,但是每一次災害也必有先兆。
????岷縣的先兆,從進入5月就已經開始——晝夜的溫差突然加大,雨水明顯多于往年。過完“五一”,岷縣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忙碌防汛的事。5月9日下午,縣政府一反常規(guī)將全縣鄉(xiāng)鎮(zhèn)的黨政領導和全縣抗旱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的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開會。在往年,類似的會議大多安排在當年夏末。
????縣政府在這次會議上做了兩件事:一是縣領導和各鄉(xiāng)鎮(zhèn)簽署責任書,二是部署重點區(qū)域的汛期檢查,疏通泄洪溝道。
????但就在24小時后,“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讓岷縣遭遇重創(chuàng)。
????“幸好岷縣已經建起了災害預警體系,才大大降低了人員傷亡的程度?!眳⑴c岷縣災情成因研判的一位專家曾發(fā)出如此感慨。
????據了解,5月10日下午,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fā)出了暴雨預警,并通過縣、鄉(xiāng)、村、社四級防汛預警體系,發(fā)出了通知。遍布全縣的403名村級災害信息員通過鳴鑼喊話、挨家挨戶拍門通知的方式,通知群眾向高處撤離,才使本次傷亡大大減少。
????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既然已經簽署“防汛責任書”并啟動了防汛預警,岷縣難道真的逃不過這一劫嗎?
????5月11日,甘肅岷縣境內的村莊因洪災滿目瘡痍。5月10日傍晚,岷縣發(fā)生大范圍冰雹及強降雨,由于降水時段集中,降雨量大,全縣18個鄉(xiāng)鎮(zhèn)均遭受冰雹暴洪災害襲擊。截至11日11時初步統(tǒng)計,受災人口358000人,農作物受災9648公頃,毀壞耕地2318公頃。國道212線多處中斷,部分群眾房屋倒塌或受損,緊急轉移29300人,因災死亡24人,失蹤33人,受傷群眾入院治療40人。(馮志軍攝)
????岷縣,距離汶川不遠,距離舟曲很近
????“5·10”災害,與岷縣相鄰的渭源縣和漳縣也遭遇重創(chuàng),渭源縣8個鄉(xiāng)鎮(zhèn)、4萬人受災;漳縣6個鄉(xiāng)鎮(zhèn)、6939人受災,死亡7人。
????在“5·10”災害發(fā)生前,在許多人心中,岷縣還是一個極為陌生的名字。當受災的消息傳出后,許多人在地圖上搜索這個名字,結果就驚奇地發(fā)現(xiàn),“岷縣,距離舟曲縣很近,只有幾十公里,離汶川也不是很遠?!?/p>
汶川、舟曲,都與沉痛和災難連在一起。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甘肅的隴南、定西、天水等地也遭波及,記者從蘭州趕往重災區(qū)隴南采訪,岷縣就是必經之地;2010年8月舟曲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岷縣更是唯一的通道。
在甘肅,岷縣不僅以當歸、黨參等中藥材出名,“岷縣點心”也是當?shù)匾坏烙忻男〕浴T谥矍茈y的日子里,救援物資都要從岷縣經過,善良慷慨的岷縣人不僅開辟“綠色通道”,還將一車車的“岷縣點心”送到舟曲。
記者依然記得,兩年前結束在舟曲的采訪返程時,曾在岷縣借宿一夜,當晚才知道,就在舟曲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的時候,岷縣同樣受到暴雨侵襲,縣城的供水供電甚至一度中斷。
今年5月13日,記者在岷縣茶埠鎮(zhèn)溝門村采訪,一位村民拉著記者來到一處被洪水沖開的溝壑前,指著裸露的地表斷層用濃重的方言說:“你瞧瞧,我們這個地方地表的黃土層很淺,1米以下都是碎石頭,汶川大地震把這里的山石震松了,遇到暴雨就是泥石流?!?/p>
這位普通的村民令記者驚訝,因為他樸素的陳述,與記者剛剛拿到的一份權威的分析報告極為“吻合”。按照“5·10”岷縣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水利搶險及災后重建現(xiàn)場工作組成因研判小組的專業(yè)分析,岷縣多屬石質及碎礫、風化巖石堆積山體,地形復雜,山勢陡峭,黃土覆蓋層較薄,砂礫和風化巖石直接裸露,植被稀少,部分區(qū)域滑坡和泥石流發(fā)育、發(fā)生頻繁,加之受汶川“5·12”大地震影響,加劇了岷縣境內的山體破碎程度,致使調控泥石流形成因素與過程的能力有限,一遇強降雨,短時內極易形成徑流,進而引發(fā)泥石流。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這個專業(yè)的分析,可是每一個岷縣人似乎都知道,災難其實就在自己的腳下,隨時有可能爆發(fā)。因此,他們才有了“防汛責任書”、才有了“四級防汛預警”,但是,災難還是來了,來得不是“猝不及防”,而是“防不勝防”。
“許多自然災害不能從根本上避免,只能盡可能地預防災害、降低災害的損失?!备拭C省國土資源廳一位干部如此說。
撤離缺乏演練 , 預警 “ 基本靠吼 ”
5月17日,對禾馱鄉(xiāng)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來說,是幸福的一天,他和另外兩位災害信息員“火線入黨”,入黨儀式極為隆重,來自省市縣鄉(xiāng)的四級黨政領導來陪著他一起宣誓。
現(xiàn)在回想自己當初的舉動,包永平仍然心緒翻滾。
當上災害信息員,對包永平來說純屬偶然。2011年10月12日,岷縣為403名村級災害信息員建立了檔案。同年11月21日,他到縣里參加了災害常識、災情上報、災情統(tǒng)計的業(yè)務培訓。
5月10日那天,包永平接到通知后拿起一面銅鑼和手持擴音喇叭就出了門,他的吼聲通過喇叭有一種沙啞的電子味道,在那天下午傳遍了整個山村。喇叭和銅鑼是包永平手中僅有的工具,但是任憑他將手中的工具使用到極致,許多村民的行動并不迅速,有些人剛從田里收工回來,人困體乏,還想著觀望著再看,最終包永平和幾個年輕人只好挨家挨戶地排查,見了老人和小孩就背著跑。
和包永平同一天入黨的石門村農民包文明,也是一樣,在那天曾背著70多歲的老人與洪水賽跑……
不論包永平還是包文明,他們的故事中不乏“勇敢者”的力量,令人敬仰。但是,作為村民生命安全的“守護者”,他們在災難面前顯得勢單力?。侯A警“基本靠吼”,裝備僅僅是最原始的銅鑼和手持擴音器;村民包括他們本身就缺乏規(guī)范的防災訓練,大災來臨時,他們面對的是從未經歷過逃生演練的父老鄉(xiāng)親……
岷縣山多、地少,農村的房屋大多是“擇河而居”,許多人將房屋蓋在了河道邊或洪道的兩旁。一位曾在當?shù)毓ぷ鞫嗄甑睦项I導感慨說:“這是人與水爭地”,不“爭”吧,當?shù)亍笆昃藕怠?;“爭”吧,蓋起一座房,就等于埋下了災害隱患。
記者在當?shù)夭稍L,可以明顯感到當?shù)氐臉O端氣候:一天之中,氣溫數(shù)變,早上六七攝氏度,中午就升高到二十七八攝氏度;分明已經入夏,當?shù)貐s突然下了一場雨雪。
如此極端的天氣極易造成冰雹、暴雨等自然災害。為此,氣象預報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當?shù)氐臍庀髤s屢受百姓詬病。17日下午,一場小雨已經下了半個小時,但氣象局這才發(fā)出遲來的“預報”。
據岷縣氣象局介紹,目前定西市只有一座華家?guī)X測雨雷達站,與岷縣直線距離100多公里,只能覆蓋全縣部分地區(qū),遲報、錯報難以避免。市里已計劃在岷縣再建一座雷達站,土建已完成,但因維護成本高等原因,至今仍未裝好。
岷縣全縣有重點溝道47條,普通溝道147條,這其中有60多條溝道,無錢修繕。此次災害中,年久失修的溝道頻頻發(fā)威,將鮮活的生命裹挾而去。
目前,甘肅全省正在經歷一場防汛減災的大反思。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在全省的防災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大家從十個方面進行深刻反思: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工作重視程度夠不夠,深刻反思防災減災意識強不強,深刻反思監(jiān)測預警機制完善不完善,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協(xié)調聯(lián)動機制順暢不順暢,深刻反思隱患排查整治及時不及時,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達標不達標,深刻反思防災減災隊伍的作用發(fā)揮得夠不夠,深刻反思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深入不深入,深刻反思應急保障能力強不強,深刻反思防災減災責任體系健全不健全……
面對入夏以來全國各地從南到北頻頻發(fā)生的自然災害,面對岷縣的“5·10”災害,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