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潔工曾月英用繩子牽著兒子在清掃道路。(圖片來源:紅網(wǎng))
一張城市美容師帶著3周歲的兒子上路清掃的照片,近日在微博被數(shù)百人轉(zhuǎn)發(fā),“同情、感人、無奈、心酸、母子連心!”各種評點紛至沓來。 繩子的一頭攥在在清潔工媽媽的手里,繩子的另一頭系著玩具車,上頭坐著才3歲大的兒子,此時天正下著毛毛雨,地面濕漉漉的。這樣的畫面任誰看到都會感到心酸與同情,對于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筆者本人而言,更是感同身受。 出生于1980年代的我,父母親都是城市普通職工。由于父親時常出差在外,職業(yè)為汽車客運公司乘務員的母親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帶著我去上班,母親跟著售票的時候,就將我放在偌大的辦公桌上睡覺,身上蓋著幾張報紙算是防止著涼。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我,還經(jīng)常聽到母親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著那段心酸的經(jīng)歷。 如果說,由于80年代幼兒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幼兒園的數(shù)量也是屈指可數(shù),因而父母帶著孩子上班的例子并不奇怪的話,那么到了幼兒教育迅猛發(fā)展,各類公辦、民辦幼兒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今天,帶著小孩上班應該算是相當少見的個例了。據(jù)統(tǒng)計,2009年我國幼兒園園數(shù)達到13.82萬所,其中3-5歲的幼兒占到其中的的57.9%,而民辦幼兒園的比例也已超過六成。 可是,為何我們還會看到女清潔工繩牽著已達幼兒園適齡兒童的兒子上班,這樣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因為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的孩子無法享受和本市市民同等的教育資源和社會福利;還因為她是起早摸黑,全天保潔,收入微薄的城市美容師。對于女清潔工和她繩子那頭的孩子來說,進公辦幼兒園需要這樣那樣的苛刻條件,比如戶籍;上民辦幼兒園似乎可行,然而其令人咂舌的學費卻是橫亙在這個全家只有2600元月收入家庭前的一座大山。 于是,與其將孩子放在那破舊,不安全的臨時出租屋里,女清潔工選擇帶著兒子上班。這意味著年僅3歲的小孩,也得隨著母親每天在凌晨起床,在滿是汽車尾氣和城市喧囂的噪音聲中度過他的幼年,甚至是,更長時間。 人們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被母親繩牽著上班的孩子,很可能會錯過他寶貴的幼兒教育時期。我們更擔心,清潔工母親的貧困與艱辛還會代際傳遞下去,將來這個被母親用繩子牽著上班的孩子,會有著一個怎樣的未來,又能有個什么樣的未來? 我們無意于責備女清潔工母親。在艱辛的城市打工生活面前,帶著小孩本生活的她已經(jīng)殊為不易。作為素昧平生的路人,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少丟一塊果皮紙屑,多少減輕一點清潔工母親的負擔;然而作為公共部門的政府機關而言,關注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況,給予他們以平等的城市公民待遇,給他們的孩子一個可期許的未來更為重要。(黃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