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一乞丐“賬簿”:8月份收入兩萬五千元
新疆新聞網(wǎng)9月20日電
一名乞討兒手中的賬簿,記載著其8月份每天的收入,從數(shù)百元到數(shù)千元,當月的總收入共計25163元,這讓無意間得到這個乞討賬簿的人大吃一驚。
近日,記者對烏魯木齊市(簡稱烏市)繁華路段、公交車、夜市的乞討人員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有些流浪乞討人員一天的收入確實有數(shù)百元。相比之下,老人、孩子更容易獲得大家的同情。
9月8日下午,記者見到了這個神秘的賬簿。賬簿封底和封面是一休閑T恤的商標,表面有一層塑料膜。里邊是自己裁剪的普通白紙,邊角并不整齊,估計是用手撕或用刀片裁開的。在賬簿的第一頁寫著“新的八月,加油”,還畫了一張笑臉和一對腳丫的圖案,從這個圖案可以判斷出賬簿的主人年齡不大。賬簿主人對每一天的收入都有記載,8月16日標著“休息”。
記者查詢了8月16日的天氣,原來當天下雨。記者對照日歷發(fā)現(xiàn),每到周末賬簿主人的收入都比平時高一些。這個賬簿是9月3日16時許,烏市的湯女士一家3口逛街時無意間得到的。當時,湯女士一家人剛走下大西門天橋,看見一個年約10歲的乞討兒童坐在路邊行乞。湯女士的兒子伸手從他手里搶過一個小本子。湯女士讓兒子還給乞討兒童,兒子不給,湯女士拿過來想還給乞討兒童。但她隨手一翻,卻發(fā)現(xiàn)是個賬簿。她再仔細一看,里邊詳細地記錄著8月份每天的收入和總數(shù)及7月份的總數(shù)。高的時候,一天的收入達2873元。就在湯女士翻看賬簿時,那名流浪乞討兒童不知什么時候離開了。
“這怎么可能?”湯女士不太相信,但翻看了幾遍后確定兒子拿來的就是個賬簿。湯女士說:“以前看到路上有乞討的人,如果手頭有零錢,我都會給。我總認為一個乞丐一個月的收入最多也就一二百塊錢,能維持生活就不錯了?涩F(xiàn)在看到這個本子上的收入,我頓時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隨后,湯女士將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同事和朋友,大家都大呼上當。小乞丐的收入并不是這一群體中的個例,記者對烏魯木齊市乞討者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有些乞討者一天的收入的確有數(shù)百元。他們或單獨乞討,或是小團伙行動,乞討地點除了繁華路段、夜市、公園門口外,連公交車上也不放過。
9月16日晚,在烏市長江路夜市,至少有7名年齡不同的乞討者在穿梭要錢。有一對年約10歲的姐妹手拉手,妹妹背著一個破舊的書包,說她們是從重慶來的,家里遭災,和父母來新疆后走散了,兩人已經(jīng)幾天沒有吃東西了。記者看到,基本上每兩桌客人就會有人給她們錢,有的人一出手就是10元、20元,有的人還問她們:“吃不吃魚?吃不吃羊肉?”然后將整條烤魚遞到她們手中。
一名中年男子問:“你是哪個學校的?”
姐姐說:“三小六年級的。”
中年男子問:“你們班主任姓什么?”
姐姐說:“郭!敝心昴凶討岩傻卣f:“我侄子就在那個學校,班主任沒有姓郭的!苯憬阙s緊解釋:“我是重慶三小的。”
中年男子正要追問,旁邊的人制止說:“難為小孩子干啥,給點錢,人家那么小,多不容易!苯忝脗z在夜市上走一個來回,記者算了一下,她們至少討了150元左右。
在夜市上,背著麻袋的老人甚至手腳健全的中年男子,都可以很快博得食客的同情。因為大部分食客都想趕緊把他們打發(fā)走,所以他們每在一張桌子前站一會兒,都會討到一些錢。另外,在夜市上乞討者們雖然互不交流,但是當乞討者和食客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其他的乞討者都會朝這邊看,或者慢慢朝這邊走。
9月18日14時,在2路公交車上,車行駛到紅山車站時,上來一名拄著拐杖的老人。老人年約50歲,頭發(fā)花白,黃色的膠鞋已經(jīng)爛了個洞,露出腳趾。上車后,雖然有座位,但是他并沒有坐下,而是顫顫巍巍地依次走到每個乘客面前,拱手說:“幫幫忙吧,好人有好報。”他蒼老虛弱的聲音顯得格外可憐,車上近20名乘客大部分人紛紛解囊。老乞丐從車頭要到車尾,然后將手上的一沓一塊兩塊錢裝進包里,只留下幾張破舊的毛毛錢捏在手里,在西虹路站下車后,記者看他隨即換乘另一輛公交車。
記者于9月8日、9日、10日、16日4天在烏市中山路上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這里的乞討者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但收入并不是很高。9月9日下午,記者在他們每個人身邊站了10分鐘,很少有人給他們施舍。記者看見一名男乞丐拖著一條殘腿艱難地“行走”,但是在天色暗下來后,他卻在一個天橋下用了不到5分鐘的工夫換上了一套干凈的衣褲,邁著大步走到馬路對面,打車離去。其間,記者問及其中4名乞丐的收入情況,他們迅速跑開了
。
市民老馬告訴記者:“我經(jīng)常在車上碰見一個殘疾人乞討,但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公交線路上的乞丐也不一樣,在17路線路上的乞丐,就不會在2路公交車上出現(xiàn)!笔忻竦笈空f:“8月15日,我曾在大十字看見一家3口跪在地上討錢,說他們來新疆時錢丟了,想討回家的路費。我覺得他們挺可憐,便給了他們600元錢,讓他們買車票回家,他們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我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也很高興。可當我逛街逛到南門時,居然又看見他們一家3口跪在地上以同樣的方式在討錢,我當時特別生氣,覺得自己受騙了!
自治區(qū)救助管理站的一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首府流浪乞討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其中疆內的流浪乞討人員來自阿克蘇、喀什、和田的較多,疆外的流浪乞討人員以甘肅人較多。
2003年,自治區(qū)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曾經(jīng)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的收入作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一天收入最低的是20元-40元,高的達數(shù)百元。
雖然他們都在流動乞討,但是也有各自的主要活動范圍。記者了解到,流浪乞討者都是在繁華路段、人流量大的地方活動。天山區(qū)商業(yè)繁華地段、公交車站、火車站、夜市等處是他們的首選。
自治區(qū)救助管理站和烏魯木齊市救助管理站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勸導、救助過的一些流浪乞討人員,每次離開后沒幾天,又會在同一個地方出現(xiàn),有的人勸走過3次,還能在街上看見他們。有些人被送回老家后,自己又乘火車來烏市乞討!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