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壽命問題,一直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為它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7年前,有名專家報告了一個調查數(shù)據(jù):“中關村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期望壽命的73歲!焙髞,這個結論被有關政府部門所認同。有的媒體分析了知識分子短命的原因:“工作壓力、生活
壓力、精神壓力,‘三座大山’令知識分子不堪重負。”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近20年來,知識分子的日子好過多了,怎么他們的平均壽命就不及普通老百姓?要說壓力,是肯定有的,但當代知識分子所遇到的壓力———生活壓力也好,精神壓力也好,比之于“文革”,肯定是另一種性質的壓力,其分量也要小得多,怎么還會如此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壽命呢?
這個疑問現(xiàn)在揭開了。去年7月,人事部、北京市人事局委托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組成課題組,進行“中年高級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健康狀況調查”。耗時3月余,搜集了中科院下屬的中關村地區(qū)附近18個院所和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在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之間死亡的436名副高級職稱以上知識分子的年齡、性別等數(shù)據(jù),對死亡知識分子的平均年齡進行了計算,并對在職人員與離退休人員進行了區(qū)分。調查結果最后顯示:中關村三大單位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為70.27歲。調查發(fā)現(xiàn),從1990年到2000年,近10年來受本科以上教育人口,即知識分子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在提高,而不是在下降。知識分子的壽命是短了,還是長了?這個問題現(xiàn)在可以不再爭論了,但教訓仍值得記取!爸R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歲”的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原來的取樣調查漏掉了大量退休知識分子,只計算了在職死亡知識分子的平均年齡,這就難免以偏概全,嚇人一大跳。局部的調查范圍得出了全局性的調查結果,不科學的抽樣方法提出了普遍性的結論,其錯誤就是不可避免的了!53歲”不僅不能代表中關村地區(qū)知識分子(含退休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甚至也不能代表在職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為了檢驗這一懷疑,課題組分別計算了在職與退休知識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齡,結果發(fā)現(xiàn)在職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6.31歲,離退休知識分子死亡平均年齡為72.24歲。即使在職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仍比前者的結論(53.34歲)高2.97歲?磥,科學地選擇調查范圍,用科學的抽樣方法作調查,用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來說明問題,這對社會學研究和做社會調查的人來說,實在是太要緊了!
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在數(shù)字滿天飛的時代,調查數(shù)據(jù)和引用數(shù)字不止是一門學問,還有一個科學的態(tài)度問題。(吳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