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造訪內陸時,內陸4號營地的風吹雪天氣,當時下沉風力只有6級,而內陸隊遭遇的最大鳳力達到10級。

雪地車里隊員們的生活艙。
●多次穿越2米寬冰縫,工作中險墜冰縫時間時有發(fā)生,“第一步也可能是最后一步”
●雪地車里擁擠狹小,吃水依靠化雪融冰,2個月里洗澡理發(fā)成了奢望
●狂風暴雪多次來襲,10級狂風中雪地車也在搖晃,暴風雪中的營地“孤島”
本報特派記者劉萬恒中國南極中山站電
記者走近內陸隊員,探訪他們在大本營500公里外的內陸生活
在靠近海岸線的南極中山站,生活的艱苦和枯燥已為國人熟知,在距離大本營還有近500公里的內陸考察前線,隊員們生活的艱苦更是無法想象。1月15日,記者隨同科考隊前往內陸隊營地進行慰問時,對幾位內陸勇士進行了專訪,并進入他們的雪地車住艙內實地探訪,深入了解了他們在格羅夫山的內陸生活。
冰縫:那些生死陷阱
2005年,阿根廷2名考察隊員先后墜入南極內陸的千米冰縫深處,至今遺體還沒有找到。在南極內陸的格羅夫山山區(qū)里,看似平靜美麗的雪地下可能隱藏著無數條這樣的生死陷阱。對于普通人而言,冰縫是可怕的,過冰縫是歷險,但是對于11名內陸隊隊員來說,出發(fā)后的半個月時間里,沖過這些可怕的冰裂隙已經是家常便飯。
曾經4次隨隊進入南極內陸,2005年成功登頂DOMEA的老機械師徐霞興是本次內陸考察的后勤保障官,負責著所有機械設備的維修養(yǎng)護工作。由于經驗豐富,內陸車隊的1號雪地車由他駕駛,以便探明前進道路上的陷阱。說起這次深入格羅夫山,已經把內陸考察當作家常便飯的徐霞興也是一身冷汗,他告訴記者,一路走來,幾乎每個小時內陸隊都在跨越冰縫,由于冰縫過于密集,為了節(jié)省時間,最后在遇上1米多寬的“狹窄”冰縫時,雪地車連路都不繞,干脆直沖過去。“只有遇到那些寬度達到3米以上的大家伙時我們才繞路而行。但從2號營地向3號營地前進時,我們遇上了考察中最危險的一道陷阱!毙煜寂d說,當時1號雪地車車頭剛剛開過一片雪地,他猛然感到車身后部向下一沉,經驗豐富的老徐猛踩一腳油門前沖了十幾米,等車停穩(wěn)后才敢下車查看,此時大家發(fā)現,雪地車與拖帶雪橇之間的連接桿已經全部陷入了冰縫,而這道冰縫寬度達到3米多,深不見底,足以吞噬1號雪地車及其拖帶的生活艙、雪橇。
慰問團到訪前1天,內陸隊員程曉也遭遇了一次冰縫歷險,當時這位遙感學博士下車去后艙取對講機電池,左腳剛踏上雪地身子就往下迅速沉去。“內陸隊員都知道,一腳踏進冰逢時必須就地臥倒,切忌再踏上另一只腳!币揽窟@種簡單的自救方式,程博士躲過了一劫。而類似的經歷,幾乎11位內陸隊員每人都遇到過。隊長琚宜太在考察日記中這樣寫道:在格羅夫山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步,也是個人的最后一步。
留下過年的最后一棵白菜
對于沒到過南極內陸的人來說,內陸隊員在空闊的南極冰蓋上如何吃穿住行是最感興趣的事。隨隊到訪時,記者有幸進入了隊員們的生活艙參觀。這是一間面積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除了一張小桌外,屋內的空間幾乎全被4張上下鋪占據。人在其中轉身都很不方便。隊長琚宜太說,由于本次內陸考察人數眾多,還有2名隊員的鋪位安排在炊事艙里,而剩下的一位隊員只好委屈睡在雪地車車頭里。為了照顧老隊員,10位有幸睡到鋪位的隊員按年齡排序,年輕人自覺的爬上上鋪,把方便的下鋪讓給前輩。
這么多人擠在狹小的住艙里,睡覺時有人翻身打呵欠都能“雞犬相聞”,如果有人鼾聲大作,其他人能安然入睡嗎?對于記者的問題,隨隊采訪的中央電視臺記者潘明榮笑答:每天內陸隊都要工作到北京時間凌晨3時左右,高強度的工作讓大家上床后倒頭就睡,壓根就聽不到別人的呼嚕聲。
由于深入南極內陸近500公里,內陸隊的后勤補給非常困難,為了節(jié)約空間,出發(fā)時他們攜帶的食品以方便食品和罐頭為主,吃口新鮮蔬菜水果成了最美好的愿望。徐霞興告訴記者,出發(fā)后大家的主食是方便面和航空餐,新年時大家吃到了一頓胡蘿卜和白菜,目前全隊只剩下一棵新鮮白菜,經過11位隊員公決,準備把它留到春節(jié)時炒上一盤醋溜白菜,讓大家一次過過蔬菜癮。除了缺乏果蔬外,枯燥危險的內陸生活還讓隊員們煙癮大增,出發(fā)前央視同行特意叮囑幾位駐守大本營的記者給他們帶幾包香煙,此外內陸隊的用水全部依靠就地化雪融冰,南極的冰雪雖然純凈,但用煤油化雪代價昂貴,每位隊員每天只能分到一小杯梳洗用水,洗澡更成了無法實現的奢望。
暴風雪來襲時的營地“孤島”
與中山站大本營相比,南極內陸地區(qū)的天氣更加惡劣。內陸隊出發(fā)以來,格羅夫山地區(qū)的每日平均溫度在零下27度左右。記者抵達時,由于氣溫過低,多位隊員的相機都被凍得無法工作,記者記錄用的圓珠筆甚至連筆油都被凍住,無法在室外寫字。在嚴寒的天氣下,不少內陸隊員的臉上都生出了凍瘡。
唯一能讓隊員們感到溫暖的地方是雪地車的生活艙,由于艙內安裝了電暖氣,溫度能達到零上7、8度。但是除了低溫外,南極內陸更可怕的是暴風雪。自內陸隊出發(fā)以來,平均每兩天就會遭受一次暴風雪的襲擊,慰問團抵達時營地附近刮起了6級左右的下沉風,狂風吹雪使得營地附近能見度迅速降低,雪粒打在人臉上生疼。而內陸隊出發(fā)后遭遇的最大風力達到10級。琚宜太說,暴風雪來臨時,3輛雪地車就會成品字型排開,形成風雪中的小小“孤島”抵御惡劣天氣。即使如此,狂風甚至能吹得重達幾噸的雪地車住艙左右搖擺。遭遇10級狂風的那個深夜,琚宜太幾乎一夜未眠,直到天氣放晴才敢合眼。
雖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艱苦,但內陸隊仍然在風雪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2次科考隊領隊魏文良表示,11位內陸隊隊員甘于奉獻,勇于吃苦的精神是南極精神的突出體現,他們的工作業(yè)績將作為22次中國南極科考的最亮點寫入中國極地考察史。
雪龍?zhí)栭_始大洋調查任務
本報特派記者劉萬恒中國南極中山站電
北京時間1月16日下午3時,雪龍?zhí)柨茖W考察船離開中山站前往南大洋區(qū)域開展大洋考察工作,22次科考隊副領隊楊惠根博士隨船前往指導考察工作。預計在長達10天的考察工作中,本次南極科考大洋考察將進行包括磷蝦商業(yè)研究在內的12項考察工作。
雪龍?zhí)柺窃谕瓿山铀驼韴F任務后返回中山站的,進行短暫休整后,雪龍?zhí)栍诋數貢r間16日中午再次拔錨起航,前往普里茲灣水域、埃莫里冰架外圍海域等南大洋區(qū)域進行大洋考察。22次科考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與大洋分隊上船開展大洋考察工作。楊惠根告訴記者,大洋考察是歷次南極考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大洋考察將對十五期間的大洋關鍵水團及其輸運動力學過程研究、南大洋海冰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影響等研究項目作出突出貢獻。據悉,本次南大洋綜合調查將完成近千海里的海洋斷面綜合調查,并進行包括南極磷蝦資源聲學評估與普里茲灣魚類生態(tài)調查、南大洋南極磷蝦商業(yè)性開發(fā)預研究、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特性等12項國家重點項目。
當地時間中午12時,副領隊楊惠根與大洋隊員再次告別戰(zhàn)友上船離開。據悉大洋考察將于春節(jié)前結束,在外漂泊工作的考察隊員將返回中山站歡度春節(jié)。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