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給老板打著工,月月領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那邊卻在想著怎么把這些死工資盤活,讓它“錢生錢”。3年前,高級白領River獨辟蹊徑,把眼光瞄準社區(qū)商鋪。第一次,在某市四川北路投資40萬元買了個小商鋪,幾個月后拋出,賺了30萬元。從此,買進來、賣出去,幾十萬元漸漸變成幾百萬元、上千萬元。
選商鋪絕對
是樁體力活“寧可買‘好’地方的‘差’房子,也不買‘壞’地方的‘好’房子!边@是River用失敗的教訓換回的經驗。
2003年1月,River曾在黃興路某高檔住宅小區(qū)以每平方米3萬元的價格購入一間120平方米的商鋪。決定買下,有幾大原因,一是樓價開盤就是每平方米8800元,感覺比較高檔;二來他看好黃興路一帶的發(fā)展,而當時周邊可出售的大商鋪很少。可沒想到,兩個月之后,周圍陸續(xù)開出新樓盤,推出的商鋪面積在40到80平方米之間。結果,River那套偏大的商鋪就無人問津了?偨Y經驗教訓,是自己過高估計了這塊地盤的人均購買力。雖然樓盤開價不低,但這里的住戶多半是動遷回搬戶,消費能力不高。
自此之后,River看房又多留了個心眼。他會花幾個小時在小區(qū)蹲點,觀察來來往往的居民,看他們是否穿著睡衣進進出出,是否隨地吐痰,是否在綠化地里隨處大小便,以此衡量業(yè)主的真正實力。由此可見,炒商鋪不僅需要有眼光,更需要有好身體來親自摸清樓盤“底細”。
買賣商鋪還是件腦力活投資商鋪前,River曾做過一份“分析表”。他將社區(qū)商鋪按投資形式,分成了零售型和服務型兩類,以下是他最初計劃書的原文:“社區(qū)商鋪主要用作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銷售和生活服務設施等。零售型社區(qū)商鋪的商業(yè)形態(tài)為:便利店、中小型超市、藥店、小賣部、書報亭及服裝店等;服務型社區(qū)商鋪的商業(yè)形態(tài)主要為:餐廳、健身設施、美容美發(fā)店、銀行、干洗店、彩擴店、花店、咖啡店、酒吧、房屋中介公司、裝飾公司、幼兒園等。從以上社區(qū)商鋪可能的商業(yè)形態(tài)可以看出,社區(qū)商鋪具有廣泛的功能特點,且商鋪大多數投資小,容易出租、轉讓,社區(qū)商鋪屬于商鋪投資中的‘小盤活躍股’!备鶕陨戏治,River得出的結論是:80—120平方米的店面最適合投資,因為這個面積能適應上述所有經營類別的需要。
選店面還要注意 “四周看看”。River覺得,“店多隆市”這句話不科學——— 店鋪多了,除了增加許多競爭對手外,沒有任何好處。
砍價是場“持久戰(zhàn)”
選好投資目標,八字才剛有了一撇,如何把商鋪按心理價位買下,“砍價”這一環(huán)尤其重要。比起在地攤上淘小東西,這樣的交易更需要耐心和計謀。
River的經驗是:談商鋪,得有足夠的耐心“磨”,磨上5次是再正常不過的。買店面時,心要誠但意要堅,今天談崩了,明天再來,有時候,百折不撓也是一種氣勢。賣店面時,River會邀一些“托兒”,在一旁幫忙抬高價錢,給對方造成店面很搶手的假相。但是一定不能“貪”———
能以最高價出售,當然理想,但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出手,資金不斷得到循環(huán),對于以后的連續(xù)投資,會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