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2005年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49位,較去年下降了3個位次。
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已經連續(xù)3年下降了。2003年從2002年的33位降到了第44位,2004年降到了第46位,現在又下降了3位。雖然任何一種經濟指標評估體系都存在缺陷,但我國全球競爭力“逐年下滑”的趨
向還是值得我們認真思量:在我國經濟總量與增長速度持續(xù)走高的前提下,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拖競爭力的后腿?
世界經濟論壇主要根據宏觀經濟管理、技術革新和公共機構質量這三項標準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競爭力。今年,我國的技術革新指數排名第64,比去年下降2個位次;公共機構質量排名第56,較去年低1個位次。與總排名第49相印證,顯然是技術革新和公共機構質量拖了后腿。其實,在這兩項指標的排名上,我們一直是在低位徘徊——年年拖后腿的就是它倆。
公共機構質量走低,主要的毛病是政府低效和權力腐敗。從2003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在成長競爭力指標所包含的子指標中,用“政府浪費”子指標替換了“政府支出”子指標,新指標更關注政府支出的效率而不是支出的規(guī)模——這一下擊中了我們的“軟肋”。從此以后,大量賬面上“漂亮”的政府支出非但無益于我國全球競爭力排名的提升,而且還抵消了宏觀經濟增長的不少功勞。同時,與“政府浪費”互為因果的“權力腐敗”也在不停銷蝕政府的公共管理過程,使得公共機構質量始終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之中。在今年的競爭力報告中,腐敗赫然被列為影響我國全球競爭力的“最有問題因素”之一。
技術革新在低水平徘徊,問題的根源在于相關公共物品供給嚴重不足。我們在技術革新上頻頻吃虧,關鍵原因不是我們天生比別人笨,也不是科技研發(fā)投入不夠——我國在研發(fā)方面的投入在2003年就已達600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研發(fā)投資大國;而在于基礎科教領域投入不足和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缺乏;A科教領域投入不足,全民人力資本素質難以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缺乏,人們的聰明才智受到體制性的抑制——結果自然是技術革新水平排在別人的后頭。而歸根到底,基礎科教投入和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市場難以保證其有效供給,責無旁貸的是作為公共機構的政府。
再深究起來,即使是宏觀經濟指標排名的波動也與公共機構密切相關。我國宏觀經濟環(huán)境指數去年的排名為24,今年下滑了11個位次。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全球競爭力報告制作總監(jiān)奧古斯都·洛佩斯·克勞克斯在分析其原因時指出:“政府一直抑制居民存款”是主要原因。簡言之,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能力的高下直接影響著宏觀經濟指標水平的高低,公共政策失靈和制度供給不足通常是抑制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見,對我國全球競爭力排名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質量。那些“拖后腿”的因素背后,存在著政府自我約束不力、履職不足、職能缺位等一堆老問題。如何提高我國的全球競爭力?奧古斯都的建議幾乎全與政府有關:改善社會基本保障體系以應對日益增多的失業(yè)和老齡人口,提高保健與教育體系質量,改進法治……看來,提升全球競爭力,首先需要提高的是政府競爭力。(毛飛/文)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