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制針廠———冀魯制針廠 1931年12月的一天,利津路8號大門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頭攢動,即將上任的市長沈鴻烈,陪同國民黨要人宋子文、孫科和其生母盧太夫人,前來祝賀萊陽的尹致中開辦的冀魯制針廠開張。當時手縫針南方諸省多用德國針,北方及東北各省多
用日本貨,尹致中辦制針廠是為中國人揚眉吐氣。他和股東們磋商從日本引進制針技師直田,還派一位青年胡田五給他當傭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胡田五是個喜歡鉆研技術的青年,他偷偷學制模技術,在尹致中家中的密室進行試驗。僅用半年時間就試驗成功了,直田還蒙在鼓里呢。當時年產量五百多箱(每箱25萬枝),遠銷南洋和印度?谷諔(zhàn)爭期間,尹致中與重慶通元寶、濟南大陸鐵工廠合作辦大川實業(yè)公司,生產針、制釘、石棉,辦大川子弟學校,附近學生免費上學,曾受到馮玉祥和周恩來接見。日本投降后,原利津路的工廠,1946年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回來。華北最早的動力機器印染廠—— 陽本印染廠 1934年掖縣人陳孟元投資20萬元,在青島沈陽路建起了陽本印染廠,印染廠需要大量的水,必須選擇地勢低洼并且地下水源充足的地方,經多處實地考察,還是選擇了沈陽路北端的五十多畝空地作為廠址,因為生產的產品花色品種多、質量好,投產后就很受雇主歡迎。建國后,陳孟元曾經做過青島市副市長,前幾年轟動一時的電視劇《大染坊》,就有陳孟元的影子。 臺東民族工業(yè)中建設最完善的工廠——— 振業(yè)火柴廠 1925年蓬萊人從良弼,在多家日本人開設的火柴廠包圍中,建起振業(yè)火柴廠,“振業(yè)”即振興實業(yè)。從良弼具有民族企業(yè)家的膽識和遠見,在曹縣路的一片空地上籌建工廠,整個廠地,除辦公樓和生產車間,還建了職員宿舍、工人宿舍、職工醫(yī)療、洗澡等設施,是幾家日本人經營的火柴廠望塵莫及的,生產的硫化磷火柴超過了當時“山東”“青島”兩家的總和。 青島民族工業(yè)中最大的機器制造工廠——— 利生鐵工廠 1936年在內蒙古路建造的利生鐵工廠,從廣西路遷來,由陳敬興任經理,技術高超曾在青島船塢工藝廠(以后的北海船廠)任職的冷紹亭為工程師,有職工三百多人,設備有車、銑、刨、鉆等25部,生產6尺至12尺皮帶車床,12尺龍門刨床等工作母機,現(xiàn)在嶗山區(qū)朱家洼機械廠就有1臺12尺皮帶車床尚在服役,是利生鐵工廠上世紀30年代產品,算是島城機械制造中的“文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