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稱,基因修復和克隆不是一回事。
有人說,基因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顛覆著人類亙古流傳的倫理道德。對于基因技術究竟該不該應用于人
類遺傳?社會各方面至今爭論不休。最近,英國科學家已獲準利用基因技術消除人類遺傳缺陷,其原理是用兩個不同婦女的卵細胞與一個男子的精子結合。這種培育“兩母一父”嬰兒的技術引起了廣泛爭議。
禁培育“三親”嬰兒
英國人類生育和胚胎學管理局(HFEA)8日發(fā)表新聞公報說,紐卡斯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將負責“三親”胚胎計劃。
HFEA此前已兩次拒絕了紐卡斯爾大學方面的申請,而此次決定也極具爭議,因為這可能最終導致新生兒將會攜帶兩位母親和一位父親的基因。與此同時,這還使為生殖系遺傳工程的實施打開了缺口,新生兒將攜帶增補的基因,這種基因又會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目前,HFEA禁止研究小組將胚胎培育成嬰兒。
預防遺傳疾病
紐卡斯爾大學的頓戈·特恩布耳和瑪麗·赫伯特主持了這項研究,他們說此項研究主要是預防由細胞中的DNA線粒體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據(jù)悉,人類中存在DNA線粒體缺陷的比例為1/5000,其中大多數(shù)人僅僅是輕微的缺陷。但在少數(shù)案例中,這種缺陷卻往往導致嚴重后果:流產、后代存在致命的腦部疾病、肝臟和腎壞損等。因此,只有消除這種DNA線粒體缺陷才能預防遺傳性疾病的產生。
基因修復不是克隆
不過研究者指出,“三親”胚胎技術并不是克隆,因為最后生成的胚胎在其父親和母親的細胞核內有完全補足了的基因,而通過細胞核轉移制造的克隆體與其克隆的成年人的基因完全相同,當然,它們的線粒體DNA除外。也就是說,前者是為了修復DNA核的遺傳缺陷,后者則是為了復制人類和動物!
如何制造“三親”胚胎
線粒體存在于血細胞以外的所有人類細胞中,它是處在細胞核之外的一種特殊結構,為細胞生長和發(fā)育提供動力。線粒體最大的特點是它具有自己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而這種DNA只遺傳自母親一方。如果母親的線粒體DNA存在變異,就可能將線粒體疾病遺傳給后代。
研究人員舉了一個案例:此前曾有一個病人5次流產,最后終于生下一個孩子,結果卻患有嚴重的腦損傷。因此,研究人員計劃用一個捐贈卵細胞中的健康線粒體取代原有卵細胞中有缺陷的線粒體。
這項技術的實施過程是:首先,研究人員從有線粒體缺陷的女子體內取出一枚卵子,將卵子與她丈夫的精子進行試管受精。在受精時,研究人員將取出兩個含有這位母親和父親遺傳物的“原核”,再將它們注入到來自另一個母親的未受精健康卵子里,這枚卵子的細胞核已經(jīng)被取出。
這枚捐贈卵子將包含健康的線粒體,但不會包含任何構成主要人類遺傳代碼的DNA核子。但由于線粒體含有37種基因,因此,這個胚胎將是由3個人的遺傳貢獻才創(chuàng)造成的結晶,即提供核子的父親和母親,還有提供線粒體的捐贈者。
爭論
HFEA批準制造“兩母一父”胚胎的消息傳出,立即在英國引發(fā)爭議。支持者認為,這項研究對成千上萬名患者不啻是個福音,其科學價值不言而喻;批評者認為,“合成”人類胚胎是不道德的,會引發(fā)許多倫理問題,并批評HFEA的決定自相矛盾,與其此前堅持的原則大相徑庭,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研究者 改變線粒體不影響重要DNA
HFEA 發(fā)言人表示,在聽取了專家的科學建議后,該機構上訴委員會對“兩母一父”胚胎的研究按照“1990年人類生育與胚胎法案”規(guī)定進行表示滿意,認為實驗對研究重病預防是“必要和適當?shù)摹薄?
紐卡斯爾大學臨床遺傳學研究所主任約翰·伯恩說:“在與研究小組進行詳細談論后,我相信這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guī)定!
這項研究就在臨床遺傳學研究所進行。伯恩說:“這是值得談論的問題,但我確實在各方面都不能減少其重要性,線粒體并不是遺傳材料的一部分。它們的基因只用于制造線粒體,而許多人都擁有同樣的線粒體基因組。我認為,我們從事的研究就如同報廢電池與照相機的關系一樣:更換電池并不會影響膠卷的功能,同樣,改變線粒體不會影響重要的DNA!薄
反對者 開了危險的先河
“生殖道德評論”的約瑟芬·奎恩塔瓦勒認為,HFEA的決定開了危險的先河。她說:“這再次表明該機構將公眾意見當做耳旁風!
倫敦帝國學院的侯賽因·梅米特說,HFEA曾批評過國外類似的研究,“而它頒發(fā)執(zhí)照的舉動顯然與自己所持觀點自相矛盾!彼f:“管理局曾對美國研究實施的類似實驗大加抨擊,盡管那些實驗重點在于治療不孕不育,而此項研究將重點放在治療稱為線粒體肌病的肌肉疾病上。盡管如此,我認為HFEA向這種研究頒發(fā)執(zhí)照是相當荒謬的,因為研究的臨床應用將改變嬰兒的生殖系,按照他們自己的定義,這種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薄
支持者 遺傳疾病患者的光明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胚胎學家彼得·布勞德說:“聽說英國允許從事這項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對此欣喜萬分,HFEA的決定相當明智。使用捐獻的卵子實施這種研究將有助于了解這種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人員首先應該對試管胚胎進行實驗,然后再用于患者身上。如果這種技術起了作用,而且安全,那么就可以用于治療那些具有線粒體遺傳疾病的患者,而目前這種疾病還無藥可治!
佩斯利大學醫(yī)學倫理學家安迪·米亞說:“可以想象一下,由于這種技術而出生的嬰兒,毋庸置疑,未來將會產生更多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事實上,認識到這一困難十分有用,即使我們還沒遇到這種問題。對于那些將此視作是對家庭單位威脅的人而言,我們應該盡全力勸說他們相信,這種生殖技術能鼓勵我們社會對研究多樣性更普遍的接受!
倫敦蓋伊醫(yī)院臨床胚胎學家維吉尼亞說:“這是一項技術在引入臨床實踐前保證其安全性的人類胚胎研究價值的另一案例!薄凹∪馕s癥運動”的戴維·哈里森說:“這個創(chuàng)新性方法可能會令我們找到治療線粒體肌病的途徑,這種遺傳疾病顯著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