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一名24歲的河南文學青年從高一時便放棄學業(yè),醉心于寫作,自費出了4本書。如今,7年過去了,已是省作協(xié)會員的他依然沒能一炮走紅。心急之下,他想出了征千萬富姐圓文學夢的辦法,在幾家知名網(wǎng)站發(fā)布征婚廣告(見6月7日《東方今報》)。 翻翻一部文學史,
似乎沒有誰因為賣身富姐而成為文學大師的,倒是雖一生窮困潦倒但作品萬世流芳的不乏其人。這名文學青年何以就不明白,再多的鈔票,也堆砌不成一部文學經(jīng)典。 同理,可以要求富姐攜手一位青年共同邁進富翁俱樂部,但要讓她打造一位文學大師,卻是愛莫能助。否則,諾貝爾文學獎豈不早就由富姐們來主宰了? 如此浮躁心態(tài),于文壇其實也早已司空見慣,然而,與其說這是文壇的常見病,又何嘗不是一種怪異的社會現(xiàn)象?顯然,如此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不改,盡管總見鬧騰得很熱乎,但又有多少經(jīng)得起咀嚼回味?更有多少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或許,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名文學青年征富姐,確實值得我們反思。錢夙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