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科考作業(yè)圖

可探海底3000米以下的鉆探
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富鈷結殼礦石看上去像一幅水墨畫
本報訊
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開始執(zhí)行我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大洋考察將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總航程約6萬公里,總耗時300天,預計明年1月返回青島。
潛海:最深深入海底5000多米
大洋號上配備了很多先進設備,這次雖然是海底勘探,但一個人也不用下水,人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區(qū)域達5000多米。
裝備:五洲四海衛(wèi)星聯網
“大洋一號”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技術保證,船上剛剛裝好了衛(wèi)星通訊無線上網設備,上網已經沒有問題,船上還配有多種體育娛樂設施。
探礦:用上順風耳和千里眼
深?梢暡蓸酉到y可以實時將海底微地形地貌圖像傳到科學考察船上,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馬觀花”,并可根據需要隨時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礦物樣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樣。
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不僅可以對海底一覽無遺,還可以在深海底比較堅硬的巖石上鉆取巖芯,巖芯直徑60毫米,巖芯長度可達500毫米,同時具有自動調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測深側掃聲吶具有“海洋順風耳”功能,可以監(jiān)聽海洋中所有異常的聲音,并可利用聲波回聲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電子地圖。
揭秘:越洋探尋海底“黑煙囪”
這次科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于海底熱液及其周圍特殊生命現象的研究。海底熱液的研究是目前國際深海研究最大的熱點和焦點。它指的是從海底火山口噴涌而出的黑色熱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約3至4層樓高的“黑煙囪”。在400攝氏度和幾百個大氣壓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著不計其數的耐高溫、耐高壓、耐毒能力極強的微生物。
這次環(huán)球大洋科考,我國科學家計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5個已知存在海底熱液現象的區(qū)域進行深海探測,采集熱流煙囪周邊的硫化物、水體、近海沉積物等樣品,對其礦物組成、金屬元素含量高低、周邊生態(tài)現象等進行綜合研究。
文/本報特約記者 艾醫(yī)衛(wèi)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