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日前,遂寧市馮女士向記者打來熱線電話訴苦:“蛋白質”、“艾滋病”、“糞量”等令人聽不懂的語言,竟然成了她14歲女兒與人交談的常用語。家長擔心這種語言一旦泛濫成災,將對傳統(tǒng)的中國語言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
家長:聽不懂孩子說的話
馮女士告訴記者,女兒與同學有一段“經
典”對話:“某某同學不但是個‘青蛙’,而且還是‘蛋白質’……”女兒口中的這些“另類語言”差點讓馮女士氣暈,不料女兒竟說:“媽,你簡直是個‘木疙瘩’,連這些時髦語言都不懂!”更是將馮女士氣了個半死。
采訪中,李女士也講述了女兒的一件事。前不久,讀高一的女兒收到同學一張賀年卡,上面寫的一段話讓李女士大開眼界:“你是我‘糞量’最重的朋友,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得上艾滋病,越長越精彩!”李女士覺得很奇怪,女兒解釋說,“糞量”就是“分量”,“艾滋病”指的是“愛知病”,是指熱愛知識的意思。李女士總覺得怪怪的,也不知道如何理解“長得精彩”一說。女兒說,班上很多同學都這樣說。
調查:學生酷愛網絡語
記者在一些中小學校園調查發(fā)現(xiàn),馮女士所說的“聽不懂”的語言是目前在網絡世界十分普遍的語言。21日下午,記者在遂寧中學大門口一公用電話亭聽到一女生打電話:“哇噻!你好爽喲,我就不如你了,還沒‘海皮’(Happy)夠喲,又要上學了”,“到學校又要面對那些看不懂的‘東東’,真是‘暈’。”
憂心:丟棄傳統(tǒng)語言精粹
家住介福路的鐘女士擔心地說:“兒子接觸了網絡后,張口就是一些奇怪的詞語!為什么好好的‘為什么’孩子要說成‘為蝦米’,好好的‘這樣子’孩子要說成‘醬紫’?傳統(tǒng)語言的精粹,怎么就輕而易舉地被這種奇怪的語言代替了呢?”
家住南小區(qū)的郭女士說,兒子今年15歲,上網后經常會冒出一些自己聽不懂的詞匯,“哎,有時候真覺得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我非常擔心,如果長時間這樣下去,會跟兒子無法交流談心。”
教育專家
“網絡語”口語化值得關注
記者就學生泛用網絡語言一事采訪了遂寧市有關專家。一位從事語文教學30年的特級老師認為,將網絡語言口語話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語言,由于受空間、環(huán)境的限制,人們在進行語言交流時大多要經過深思熟慮,“想好了你再說”,這樣的語言大多是積極的、健康的。
網絡普及后,派生出一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短平快和效
仿性。比如“糞量”這個詞就是因為聊天者在拼音打字時的誤寫、諧音,一旦被網友效仿后很快得到普及。熱愛知識在他們的鍵盤里被濃縮成愛知,繼而轉化為“艾滋病”。加上在網絡上交談的人天南地北,部分網友將廣東沿海地區(qū)的方言、土話也作為網絡語言來傳播,因此,網絡語言就變得越來越不可思議了。這位教師認為,青少年通過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學得更多的知識,本來是好事,但由于他們鑒別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如果不從他們的學習習慣、交流方式上進行正確引導的話,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漢語言運用的另類。
責任編輯:孫琦
作者: 余勇
來源: 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