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師對教育的貢獻,不僅表現(xiàn)在教了多少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更在于如何以一種良好的師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然而,10月21日媒體報道的兩則消息,讓我們對師德的下滑趨勢產生深深的憂慮。一則是:為促使學生進步,涪陵城區(qū)第四小學一教師出奇招:考試
成績90分以下的,都當眾跪下,用雙膝走上講臺領考卷(《重慶晚報》報道)。另一則是:因月考成績不好,沈陽一14歲少年當眾被老師打嘴巴,他覺得自己沒臉活下去,從6樓跳下摔成截癱(《
遼沈晚報》報道) 。
不知這些老師是否想過:你這一聲吆喝、一個巴掌,會在孩子們的心靈中留下什么樣的陰影?會給他們以后的成長過程帶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愛是教育的基礎”,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師愛也是師魂。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很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熱愛學生身上,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從而建立起“尊師愛生”的融洽關系。但是,從這兩個事件中,我們看不到“愛”的影子。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一樣小心。不尊重學生的自尊,不僅會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傷害,而且也是師愛和師德缺失的表現(xiàn)。試想,如果連基本的“愛學生”都做不到,還拿什么來對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呢?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過如下一段話:在學校當了若干年的教師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學生丟臉,也能讓他們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吉諾特的這番話,對不是教師的我而言,都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何況是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中感悟出更為深刻的師生關系。
隨著人們對“師德”的日益重視,各種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不斷出臺。但不管外部手段如何,提高師德水平,關鍵是要每一位教師從內心深處培養(yǎng)對學生的“愛”。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才能讓更多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網(wǎng)友:婁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