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份敏感的“財富報告”引人注目———由全球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美林集團與凱捷資訊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04財富報告》稱:中國內地的富裕人士(指擁有除自住房產以外個人流動資產的總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去年比前年增長12%,達23.6萬人,成了亞洲地區(qū)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富翁聚集地,他們的個人財富總值飆升至9690億美元。
如果9690億美元這個數(shù)字不含太多水分的話,它真的很驚人。它接近去年中國GDP的總量,幾乎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的兩倍。從富人的增長率看,并不出人意料,與GDP增速相當。顯然,掌握著這么多財富,這一人群不但有能力在中國經(jīng)濟運行中呼風喚雨,光是其存在和舉動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微妙地影響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心理。因此,很有必要對他們“琢磨”一番。
粗粗一琢磨,就覺得中國的富裕人士頗不同于西方富裕人士。
首先,他們富裕的速度相當驚人。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際,計劃經(jīng)濟體制,誰錢再多也就是工資單上寫著的那些,甚至“富人”這個概念也沒有。因此,富人們的“第一桶金”基本掘自這20來年,甚至是近10年間。至于“掘金”的方式就復雜了,有從最初的“萬元戶”胼手胝足打拼出來的民營企業(yè)家;有在網(wǎng)絡時代借資本運作東風從“丑小鴨”驟變“白天鵝”的知識精英。不必諱言,還有在地產與房產最初神話般暴漲中,借著某種資源一夜暴富的;甚至有在“雙軌制”特殊階段,從國企的產權調整中、從流失的國資中漁利的……
也許,某些人正因為財富來源隱秘,所以為人處世相當?shù)驼{,對自己的財富往往諱莫如深;而在愈來愈規(guī)范的法制建設和市場運作中,一些富人更成了高風險人群,接二連三有知名富翁落馬,有的甚至一跤從“事業(yè)巔峰”跌進牢房,如牟其中、周正毅、劉曉慶……
此外,與西方富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富裕人士在慈善和公益事業(yè)方面顯得特別吝嗇。有報道稱,美國富裕階層每年通過基金會的慈善公益捐助達6700億美元,在GDP總量中占到9%。而在國內,有相關人士肯定地說,那些“福布斯富豪”,幾乎沒有捐錢給基金會的。
這樣的“琢磨”,有點不太令人樂觀。不少平民百姓也在用差不多的思路琢磨富人,于是,“仇富心理”一度成為媒體熱門題材。
其實,公眾對富裕人士是有著相當?shù)钠诖。畢竟,在渴望財富的中國,富裕標志著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富裕人士的做派也就帶有某種“榜樣”的力量。我們當然有理由期待,得益于中國經(jīng)濟起飛時代的富人群體能盡自己所能來反哺社會。但是,我們更有理由期待的是,中國的社會財富分配更趨向公平與合理。我們不能坐等富人的良心發(fā)現(xiàn),重要的是,要盡快在改革中結束“雙軌”狀態(tài),從而使“成為富人”的機會相對平等;并且,通過稅收等杠桿使財富的再分配更加有序和有效。
比如,能不能先從理性地琢磨富人做起?不要光讓西方的什么“福布斯富人榜”、“財富報告”專美于前,我們是否也能有自己對富裕群體的權威研究……
(作者: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