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8月31日專電(楊雷平、方劍)家住安徽安慶市北正街的小金去年進入合肥一家電腦學校學習。今年暑假,她搖身一變,成了該校駐安慶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小金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內(nèi)幕:她們學校的學生大多是被“勸來的”。老師們利用自身的關系去游說朋友、家長,爭取生源,從中獲得“好處費”。而這一招數(shù),
現(xiàn)在被不少學校采用,特別是民辦學校。
少數(shù)學校給本校教師下達招生任務,完不成任務就扣發(fā)獎金,完成任務者有獎勵。一些學校還將招生簡章發(fā)給學生和學生家長,讓他們宣傳。有的縣(市)、鄉(xiāng)(鎮(zhèn))中學教師也參與其中。
小王是合肥一所電腦學校的學生。他是聽朋友介紹,才進了這所學校學習的!笆聦嵣,這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很差,有不少老師是從附近的學校臨時借聘的。有時因老師的課程安排發(fā)生沖突,我們就不得不停課。”
早在2002年,安徽省教育廳就與省工商局聯(lián)合制定并實施了《安徽省教育招生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對學校發(fā)布的招生廣告加以嚴格的規(guī)定,但眾多渴望求學的人們?nèi)缘胝猩鷱V告的陷阱?磥,有關部門還得加強督查和管理,學生及家長更要擦亮眼睛。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