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1日專電(記者潘清)幾乎每個雙休日,姚蕓都和家人一起逡巡各大汽車廠商設在上海的展廳里,仔細比較各款家用車的性能、價格和外觀。中意的車型不少,可她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今年車市已有過好幾波降價風潮,說明車價里還有很多水分,"姚蕓說,她打算等車價降到位了再買車,眼下這段時
間還是觀望為妙。
實際上,盡管各大汽車廠商紛紛使出降價招數(shù),或用各種優(yōu)惠手段來吸引買家,大多數(shù)購車族卻仍然抱著與姚蕓類似的態(tài)度。
正在舉行的2004上海國際家用車商務車展覽會上,來自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知名汽車制造商的各種車型爭奇斗艷。上海大眾還特意安排了新款多功能汽車"途安"首度亮相,以吸引參觀者眼球。然而記者注意到,盡管不少車型已比剛剛登臺亮相時降價不少,一些出身名門的經濟型轎車也紛紛亮出了10萬元以下的低價,可許多參觀者只是看看而已,即使有購車計劃也打算等一段時間再說。
"過去買車還要付加急費,現(xiàn)在再怎么降價也是看的多買的少,"一位汽車銷售公司業(yè)務員無奈地說,"消費者越來越精明了。"
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統(tǒng)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汽車市場總體增長速度仍然較快,但與入世頭兩年相比有增速趨緩跡象。特別是今年5月份以來,受消費信貸趨嚴等影響,乘用車需求量下降明顯。專家甚至用"黑五月"來形容車市低迷。
急于打開市場的車商們因此喊出"降聲"一片,許多車型降價幅度都在萬元左右,可消費者依然毫不買賬。專家分析說,車市遭遇寒流主要原因是汽車消費信貸收縮,連續(xù)降價滋生消費者觀望情緒,是購車族捂緊錢袋的重要因素。
但車市的暫時低迷顯然沒有導致汽車制造商和銷售商過多的悲觀情緒。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fā)部副主任徐長明認為,今后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年均8%至9%,這意味著具備購車能力的家庭將不斷增加,因此"中國汽車需求前景仍然看好"。
一項調查也表明,在購車族最關注的價格、性能、外觀、品牌、安全性、售后服務和油耗7項指標中,價格的影響力在逐漸下降。這意味著,一旦走出降價競爭怪圈,以品牌、品質和服務為基礎的高性價比的比拼,將成為汽車消費市場競爭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