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恢復北市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底蘊,真實再現(xiàn)清代十二帝王的原貌,有關部門按照歷史文獻的記載和清代保留下來的皇帝畫像,制作清代十二皇帝的青銅塑像,于6月5日正式剪彩,擺放在北市廣場中間。然而,記者于6月8日在此采訪時發(fā)現(xiàn),如此具有歷史意義的銅像,在簡介上卻出現(xiàn)了多處錯別字。
十二清帝銅像吸引眾人
當日,沈陽市民王浩老先生和另外兩名市民向記者反映,他們在北市廣場看十二清帝青銅像,發(fā)現(xiàn)在牌匾簡介上出現(xiàn)了多處錯字。記者隨即一同來到了北市廣場,只見12尊高大壯觀、栩栩如生的青銅帝王像,在廣場上依次排開,銅像前面的銅牌匾上面各寫著皇帝生平簡介,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12尊銅像吸引了眾多觀賞者。一位老人表示,這就是一本簡單的介紹清代帝王的歷史書,從努爾哈赤到最后一個皇帝溥儀近300年的歷史,都介紹得非常清楚,他要抄回去給孫子講。記者看見其銅匾上的介紹都是用繁體字刻鑄的。據(jù)了解,這樣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銅像的歷史文化意義。
銅匾介紹多處錯字
王老指著銅匾告訴記者挑出的錯字:在皇太極銅像的簡介上,提到了“滿州”兩字,匾上的“州”是沒有三點水的。王老表示應該是帶三點水的“洲”,滿洲是特定的帶三點水。在所有銅像簡介上,提到“州”字都沒有三點水。老人還指出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禛”字寫錯了,右側部首真字里應該是三橫,而銅匾上則是兩橫。記者看見這個字有明顯改過的痕跡。據(jù)說,該字原來錯寫成了“禎”字,然后在右部首上面添了一橫,卻忘了里面應該是三橫。另外,還有垂簾聽政的“簾”字的繁體寫法,在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簡介上,這個字被寫成了不帶竹字頭的“廉”,而在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簡介中,這個字卻帶竹字頭。王老表示,繁體字“簾”帶竹字頭是正確的。
改過痕跡清晰可見
記者發(fā)現(xiàn)銅匾上有多處字有改過的痕跡。清宣統(tǒng)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儀”字,原來也被寫成了“義”字,新加的人字偏旁好像重新抹擦過,露出了金晃晃的黃銅色,破壞了原來的古色。這些重新改過的字非常不和諧,極為難看,明顯帶著修改的痕跡。王老說,銅匾上有一個歷史差錯,在介紹溥儀生平時,提到其就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時,年號為“康德”,老人表示應該為“大同”。
專家認定錯字
對此,記者咨詢了相關人士,據(jù)著名收藏家詹洪閣和沈陽師范大學古文研究生崔先生介紹,滿洲的洲字應該帶三點水,胤禛的“禛”字里面是三橫。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也發(fā)現(xiàn),垂簾聽政的“簾”字繁體字就是竹字頭的“簾”字。很多市民看見王老指出這些錯字,都非常生氣,認為這12尊清代帝王銅像代表著一種歷史文化,意義非凡,將來要流傳后代,怎么可以出現(xiàn)錯字?自銅像立于廣場后,就經(jīng)常有人來此觀賞,這已經(jīng)成為沈陽又一人文景觀,這樣的錯誤也影響著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市民們希望其一定要改正過來。
有關部門表示事出倉促
記者就此采訪了北市開發(fā)指揮部,據(jù)一位張姓工作人員介紹,這12尊銅像是在山東廠家鑄造的,銅匾上的簡介也是一起雕鑄的,都屬于一次性雕鑄,所以改正錯字時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顯得有些不美觀。如果想跟原先字一樣,就必須全部重新雕鑄。當時校對稿是正確的,只是廠家的工人將字鑄錯了,再加上時間緊,導致了這樣的錯誤,他們會將錯字改正過來的。 (記者
朱丹丹 實習生 高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