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秋風
嚴厲打擊毒品,將使吸毒者得不到清潔的針具,從而有可能擴散艾滋病毒;但提供針具,豈不是社會和政府對吸毒、甚至販毒活動讓步?
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我們所面臨的選項從來不是顯著地好或壞。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無奈的事情。
說起來嚇人一跳,云南和廣東省政府的有
關部門將向艾滋病人提供毒品和毒品注射針具!很多人在疑惑:政府怎么能做這種事情呢?
政府可能不得不做這樣的事情。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我們所面臨的選項從來不是顯著地好或壞。兩難困境幾乎無所不在。我們不得不兩好相權擇其一,或者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多么無奈的事情!
是否給妓女免費提供安全套,就是兩害相權的問題,如何面對吸毒者也屬于這樣的問題。社會普通的道德觀念認為,吸毒是不好的事情。政府打擊毒品販賣,禁止吸食毒品,似乎天經地義。
然而,艾滋病卻動搖了這一天經地義的打擊、禁止策略。比如在云南,艾滋病感染人群和發(fā)病人群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這些感染者中,有90%是因為共用針具而產生的。廣東也是這個比例。
從去年開始,云南省的一些醫(yī)院嘗試著為吸毒人員提供低價的清潔針具,今年施行的《云南省艾滋病防治辦法》對此也予以認可。根據(jù)這一法規(guī),政府設立的戒毒中心也會向吸毒人員免費提供毒品替代品美沙酮。
同時,有專家也建議,除了戒毒中心免費提供針具之外,也應開放針具市場。因為,大部分吸毒者不是因為沒錢買針具,而是因為沒有地方去買,或者害怕去買針具時被抓,因而共用針具。所以不如開放針具市場,使他們可以放心購買針具。
云南、廣東的這些做法意味著,中國防治毒品的戰(zhàn)略也許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政府不再只是一味地打擊、禁止,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吸毒者提供某些方便。這一做法引起爭論是很自然的。法律上的沖突倒在其次,主要的問題是,一般民眾能否在心理上接受?
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尤其是美國政府即開始嚴厲禁止、打擊毒品,但自70年代以后,在經濟學、尤其是在管制經濟學圈子里,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很多經濟學家傾向于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政府嚴厲打擊毒品的政策投入很大,卻收益不彰。
據(jù)估計,最近幾年,美國聯(lián)邦、州和地方政府每年用于打擊毒品交易的財政開支達到350億美元,但流入美國的毒品數(shù)量似乎并未減少。由于供應增加,吸毒者人數(shù)并未下降,因而,毒品零售價格持續(xù)下滑,90年代末,可卡因的價格僅為80年代初的一半。
而毒品犯罪則似乎愈演愈烈。全美用于打擊毒品的財政開支,大多數(shù)不是被用于預防和治療吸毒者,而是用來抓捕毒品販子和吸毒者。在被警察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中,每十個中就有一個與毒品有關。在美國監(jiān)獄犯人中,每四人中就有一個與毒品有關。
更有學者指出,全面禁止、打擊毒品耗費大量警力。而且,由于這種犯罪的性質,毒販會不惜一切成本收買警察,導致警政腐敗。電影上經常出現(xiàn)警察、毒販相互勾結的情節(jié),并不完全是虛構的。
因此,一些經濟學家大膽提出驚世駭俗的建議:讓毒品市場合法化。這樣一來,毒品集團也會發(fā)展成為正規(guī)企業(yè),形成一些有信譽的品牌,確保毒品衛(wèi)生清潔;這些企業(yè)的稅收則可用于毒品的預防和治療;毒品進入藥店合法零售,可以減少街頭毒品犯罪;毒品價格下跌,也會減少吸毒者的負擔,有利于家庭穩(wěn)定。當然,不用再投入大量警力,也減少了納稅人的負擔。
經濟學家的論證僅僅是從特定學科得出的結論,而毒品涉及到復雜的道德、法律問題,人們所關注的并不僅僅是與此相關的成本收益的問題。因而,一般民眾對于經濟學家的結論將信將疑,立法者和行政當局則慢性地繼續(xù)堅持現(xiàn)有政策。他們在民眾的道德感與打擊毒品有關的既得利益和打擊的效果之間,猶疑不定。
尤其是艾滋病的出現(xiàn)和傳播,將民眾、立法、執(zhí)法者置于一種更為直接的兩難困境中:嚴厲打擊毒品,將使吸毒者得不到清潔的針具,從而擴散艾滋病毒,這是誰也不愿看到的;但提供針具,豈不是社會和政府對吸毒、甚至販毒活動讓步?
不管怎樣,自9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的毒品政策普遍地表現(xiàn)出了某種靈活性。比如,讓包括大麻在內的“軟”毒品市場合法化,向毒癮復發(fā)者提供針具。
民眾的道德感是可貴的,但如果吸毒者為了快感而愿意冒險,社會和政府有時也只能無奈妥協(xié)。社會和政府所能做的,是盡可能地控制他們的風險,或者給他們提供一種風險較小的替代品。這也算是一種理性的同情心吧。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最終有效解決問題前的一幕序曲。-(作者為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