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史梅 劉英才)
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北京市委宣傳部近日要求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將“外來人口”改稱“流動人口”,使之更符合實際和順應民意。這是北京市“綜治宣傳月”活動的新聞發(fā)布會透露的消息。
社會學博士、中國科技促進發(fā)展中心社會發(fā)展研究部副研究員趙延東認為,改稱
“流動人口”可避免文化中心主義的色彩,也易于促進政府部門從“管理整治”向“平等、尊重、服務”的方向轉變。趙延東認為,“外來人口”一詞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帶來某種文化中心主義的色彩,即帶有主客、內外的區(qū)別,好像只有本城市戶籍人口是主流,外地流入本城市的人則顯得邊緣化。另外,國際新聞界和學術界一般也不使用“外來人口”這類的稱謂,多用“migrant”(移民、移居者)一詞,與“流動人口”的含義比較接近。
來京10年的王季鷹是個白領,他很贊同這次改稱,“外來人口的說法好像北京不是我們該呆的地方,北京作為首都,是許多年輕人來實現(xiàn)夢想的地方。再說了,北京的外來打工者挺多的,甚至一些事業(yè)有成者都已經(jīng)買了房子,把家都安在了北京,流動人口的說法更容易讓人接受!23歲的建筑工人李慶柱對此則表示:“差不多吧,到哪兒都是外地人。不過流動人口確實準確些,反正我們就是流動的,工地在哪里,我們就去哪里。早晚我們要回老家的,到了家里,我們就不是外來人口了!
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的流動人口已達1.4億。而北京市統(tǒng)計局針對2003年的最新統(tǒng)計表明,北京市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流動人口已超過400萬人,其中在京務工經(jīng)商的人員有318.5萬人。
去年下半年,北京已開始試行流動人口免費申報暫住登記制度,對流動人員推出“市民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和人性化執(zhí)法”的零收費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