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四川師范大學會計系35名大學生來到新華公園,一齊動手撿散落在路上、草坪中的垃圾,并向游人宣傳環(huán)境保護。對于這一志愿行動,許多市民表示不理解,認為“大學生撿垃圾能體現(xiàn)什么價值?”“他們是不是搞起耍的喲?”?更有甚者,這邊是大學生激情宣傳,那邊照舊瓜子果屑亂丟。一對坐在河邊談戀
愛的青年當眾亂扔垃圾,大學生們過去將垃圾撿起來,一旁的同學按下了照相機快門,這對青年男女發(fā)覺后竟對大學生說“你們侵犯了我們的肖像權(quán)!”
善舉不但不能感化這部分人,反激起他們的不文明行為,也算是國情一種。這不是素質(zhì)高低的問題,因為他們明知這樣做是不對的,但看到人家的善舉就是不舒服,就是要以自己的不文明行為來對抗文明行為,這算不算是一種惡作?你要行善,我偏偏要作惡;你崇尚崇高,我偏要追求低俗;你想求先進,我偏要求落后;等等。這類反常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多有存在。
別小看這類反常行為,其危害可不小。說輕點,它們能化高尚為庸常,化嚴肅為嬉笑,敗壞人的正常趣味,消解人的理性觀念;說重了,它們能制造愚昧落后,能遏制人的進取心,拖住社會邁向文明的腳步。我不知道國人是如何來命名這類病癥的,為行文方便,就不妨稱之為“灰色心理”。積久成習,這類“灰色心理”早已化為集體無意識深深沉淀在國人的腦海中,左右著他們的是非評判標準和價值觀念。自古以來,有多少一心想行善、一心想追求進步的人往往因為顧忌這種“灰色心理”望而卻步,他們害怕“槍打出頭鳥”,顧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畏懼“出頭的椽子先爛”,“人言可畏”,“好心辦壞事”,這些都是先人的告誡。故人們在作出行善決定之前,首先顧慮的是別人會怎么說,而不是考慮行善的積極意義。有多少善舉在“灰色心理”的逼迫下流產(chǎn),這是一個永遠也沒辦法統(tǒng)計的數(shù)字。這類“灰色心理”的巨大壓力,在做了好事,不肯留名,捐了錢款,不讓報道中也可見一斑。這樣的事情難道還少嗎?
造成這種“灰色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二。延續(xù)幾千年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造成這種心理的第一個原因。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一大特點是封閉性。因為封閉,所以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只以一己私利評判人間是非,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富、比自己強、比自己好,寧愿大家一起窮、一起苦,也不愿讓部分人先好起來。其二,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施行的高壓政策,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使得中國人的生存處境極為嚴酷。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難以造就人的正常心態(tài)和健全的心智,因而也難以生成合格的公民。高壓統(tǒng)治下的病態(tài)社會只會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病態(tài)人格的國民。
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這類“灰色心理”越顯得陳腐和有害。在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進公民建設(shè)的時候,尤其需要警惕這類“灰色心理”對公眾意識的毒害。在此,筆者不揣淺陋,對這種“灰色心理”之由產(chǎn)生的病灶把脈,從而指出它的危害,旨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視。因為筆者始終堅信一點:這類“灰色心理”得到清算和唾棄的那一天,也就是社會正氣得到弘揚,人間正義得到伸張的那一天。(每日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