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莫斯科7月15日電第二次申辦奧運會的北京終于圓夢莫斯科,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quán)。北京奧申委主席特別助理魏紀中今天對記者說,他通過與部分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交流發(fā)現(xiàn),選擇北京的委員能分成四個類型。
首先,一類委員認為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大國,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對于普及奧林匹克運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中國從來沒有舉辦過奧運會,如果不給北京一次機會,對奧林匹克運動來說將是個缺憾。
第二類委員在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時并沒有投北京的票,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反對北京舉辦奧運會,因為他們認為當時的北京條件還不夠,希望北京能通過進一步發(fā)展,在技術條件上更合格。8年后北京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今年2月底來北京考察的國際奧委會評估團也看到了這一點,并在評估報告中將北京和發(fā)達國家的巴黎和多倫多列為有能力在2008年舉辦一屆出色奧運會的城市行列。這無疑讓這類委員更加支持北京舉辦奧運會。
還有一類委員在選擇城市時,看重的是奧運會能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方面,給哪個城市及其所在國家有更大的推動作用。他們認為法國的巴黎、加拿大的多倫多和日本的大阪并不是非常需要奧運會,而北京和伊斯坦布爾則能從舉辦一屆奧運會中大大受益;但二者相比,伊斯坦布爾在舉辦奧運會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在國際奧委會評估報告中也已提到,因此這類委員最后將票投給了北京。
最后一類委員認為巴黎、北京和多倫多都屬于不錯的城市,但是北京在向國際奧委會委員作的最后陳述效果不錯。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城市相比,北京擁有最可靠的政府支持,在財政上政府給予的保障最堅實。中國的政治體制也讓他們相信,北京不會變更他們對舉辦一屆出色奧運會的承諾。另外,2004年雅典奧運會組委會的籌備工作之所以遭到國際奧委會的批評,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財政上的問題。因此國際奧委會委員在選擇下一屆奧運會東道主時,自然要吸取雅典給他們的教訓。
基于上述想法,國際奧委會委員才會在北京結(jié)束陳述后,一下子向北京陳述團提出了十個問題,而其它申辦城市的問題都不超過五個。魏紀中說,國際奧委會委員給北京提出這么多問題,并不是挑刺,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對北京舉辦奧運會有著較高的期望值,并希望通過提出問題能提醒北京認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