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中國紅十字會今天在“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情況通報會上說,他們將大力進行宣傳,讓社會了解捐獻干細胞的對己無害和對人有利,以便對現(xiàn)在的“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進行“擴容”。
“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中華骨髓庫”。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地區(qū)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資料很少,各地資料加在一起不足3萬,由于資料少而分散,分型方法和標準不統(tǒng)一等問題使在庫資料的可用性微小。
中國紅十字會有關(guān)人士說,正常人骨髓總量約為3000克,移植時只需10克,相當于采干細胞10毫升,F(xiàn)在,是像獻血一樣在外周靜脈血采集。對干細胞捐獻者僅抽取5毫升靜脈血進行DNA分型,資料輸入電腦,只有和患者配型成功并需要移植時,在機器下從靜脈采集就可以了。
白血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免疫缺陷病、地中海貧血、急性放射病、各種惡性腫瘤放化療后引起的造血和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等疾病嚴重威脅著人的健康。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shù)為這些病人帶來了福音,對有些病具有根治性療效。
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的前提是患者與供者的人體白細胞組織相溶性抗原(HLA)分型必須完全吻合。同基因(同卵雙生兄弟姐妹)相合概率為100%,異基因血緣關(guān)系(兄弟姐妹)相合概率為1/4;非血緣關(guān)系的相合概率為1/400———1/10000。目前,由于獨生子女的普遍性,在高相合概率的對象中尋找移植供者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據(jù)了解,2.5億人口的美國,現(xiàn)庫存捐獻者資料已達406萬,每年有60%的患者可以從資料庫中找到HLA配型相合的捐獻者并進行臨床移植。歐美國家已通過國際間的相互檢索來幫助病人查找供者。但歐美的骨髓庫存中亞裔人很少,他們的白細胞抗原與東方人不同,中國人在那里找到供者的機會幾乎為零。
臺灣1994年建庫,現(xiàn)有21萬的供者資料,大陸病人的移植很大程度上靠臺灣提供供者。至今,已有77例臺灣同胞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到大陸患者體內(nèi),挽救了這些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