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藏書的歷史,恐怕從有圖書那天就開始了,只要有書,就會有藏書家。目前,我國每年出版各類圖書十余萬種,數(shù)十億冊,早已躋身世界出版業(yè)大國行列,相比之下,人均藏書卻遠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近幾年圖書收藏市場的興起,給藏書者帶來了應(yīng)有的回報,一些數(shù)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出版的圖書早已價格不菲。收藏圖書的升值潛力并不比郵票、錢幣低,特別是受歷史局限,不能再版或印量小、損耗大的圖書版本,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青春之歌》、《紅巖》、《林海雪原》等長篇小說,如今品相上佳的已經(jīng)極少,交易市場價格已是原書的十幾倍直至幾十倍;就是文革時期的語錄書,因為反映時代特色,也成為收藏新寵,不仔細搜尋很難覓到。據(jù)報載,一本1991年版由巴金親筆簽名的《隨想錄》精裝本,曾經(jīng)以1.3萬元成交。
那么,除了自己喜愛的書外,收藏哪類圖書日后升值空間較大呢?
一是古籍版本圖書。物以稀為貴,由于年代的久遠,越老的書流傳下來的越少,價格自然昂貴,現(xiàn)在清朝以前的線裝書每冊幾乎都在百元以上。
二是印量少的初版圖書。因為初版印量少,圖書內(nèi)容又不受時間限制,隨著需求的增加日后肯定要不斷再版,這樣早期的初版圖書就顯得珍貴,如果再能得到作者簽名,就越發(fā)稀有。即使類似《新華字典》這樣的工具書,如果誰手中有當年的初版本,也早已成為收藏珍品了。
三是具有時代特點,不會再版的圖書。如文革書刊,受歷史局限,不可能再版,其存世量只會越來越少,伴隨時光的推移,它的價值逐步凸現(xiàn)。
此外一些名人傳記、內(nèi)部發(fā)行圖書、精印本、送審本、創(chuàng)刊號等等,只要具有各自的特色,均有較高的收藏價值,重要的是有耐心,持之以恒,只要不斷積累,書中自有“黃金屋”。21世紀知識經(jīng)濟時代即將到來,盡管各種媒體已經(jīng)無所不在,但人們精神生活里始終無法缺少書籍。只要下功夫讀書、愛書、藏書,說不定有一天你就會成為像鄭振鐸、阿英先生那樣的藏書大家呢。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