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4個出入口 青島東海東路麥島路路口人行過街地道啟用
近日,東海東路麥島路地道東側和南側通道完工投用,市民游客前往小麥島休閑、游玩有了更安全、更便捷的“綠色”通道。
“口”字形布置設4個出入口
小麥島作為“島城熱門打卡點”之一,年均吸引超百萬游客,但旅游季高峰期人流車流量大,東海路、麥島路易交通擁堵。為實現前海一線旅游品質與交通環(huán)境“雙提升”,東海東路麥島路路口人行過街地道工程于去年10月開工建設。
該地道位采用“口”字形布置,在東海路、麥島路路口東北側(麥島金岸小區(qū))、西北側(錦園小區(qū))、西南側(麥島停車場)和東南側(麥島污水處理廠)分設ABCD出入口。每個出入口都將配備電扶梯和直梯,方便市民進出,其中西南象限與麥島路西側停車場地下車庫連通。
青島早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嶄新的通道寬敞明亮。墻面上有安裝連續(xù)燈箱,燈箱內為小麥島海岸礁石、草坪孤樹、燈塔等實景照片,行人通行時可見畫中風光。
“去小麥島過街很暢通,也不用擔心交通安全問題,真的讓人感受到青島的這份貼心,我們要點個贊。”游客李女士豎起大拇指稱贊道。
項目攻堅克難實現早投用
考慮到旅游旺季小麥島景區(qū)游客眾多,為了不影響游客體驗,實現早投用、早見效,青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嶗山區(qū)城市管理局不斷優(yōu)化建設方案,制定了“兩步走”實施方案:根據路口人流分析,優(yōu)先實施東側(AD)、南側(CD)通道,以保障南北向過東海東路、東西向過麥島路的主要人流過路需求;待西北側(B出入口)綠化、電力遷改完成后,再實施北側(AB)、西側(BC)通道,實現“口”字形地下通道全互通。
項目地質屬于淺埋暗挖施工中最不利的Ⅵ級圍巖,地道頂部位于淤泥質土層,底部位于微風化花崗巖層,這種“上軟下硬”地質結構施工控制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同時,周邊水、電、燃氣等管線復雜,緊鄰麥島污水處理廠DN1800和DN1400污水管,地下水位高(地面下0.5—1米),止水難度大。施工過程中,青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嶗山區(qū)城市管理局組織地鐵、勘察等行業(yè)專家認真分析研究對策,督促參建各方提級管理,施工單位中鐵建工集團公司副總常駐現場,調配精兵強將,確保人機料飽和性投入,密切關注路面沉降等各項監(jiān)測數據,嚴格控制施工進尺確保施工安全,同時采取24小時不間斷施工搶抓節(jié)點,確保工期切實可控。
嶗山沿海旅游品質不斷優(yōu)化
為緩解市民、游客停車難題,改善周邊交通秩序,持續(xù)提升沿海一線景觀品質,嶗山區(qū)在此區(qū)域先后建設了麥島停車場和小麥島入島景觀帶“麥島云橋”。
今年年初,雙向四車道的麥島路(東海東路—小麥島)段正式開通,改造一新雙向四車道的麥島路上,各類標識標線劃設有序,道路兩側同時設置了網約車??奎c、出租車??奎c、公交車港灣車站等設施,整個車道十分寬敞,大大緩解了此處及周邊的交通壓力,進一步釋放了麥島路和東海路的道路通行能力。
5月1日,小麥島周邊的旅游配套再升級。嶗山區(qū)麥島路西側停車場工程竣工投用,地下三層加局部四層的智能停車場配備155個公交泊位、20個大巴車位及650個小汽車位,地面建設2萬余平方米濱海景觀公園,空中架設串聯(lián)景區(qū)的觀景云廊系統(tǒng)。該停車場同步啟用智慧停車系統(tǒng),通過車位引導、無感支付等數字化服務提升運轉效率。如今,東海東路麥島路地道東側、南側通道投用后,市民游客可以從地下直接進入麥島停車場,地上銜接“麥島云橋”,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多種交通出行方式,成為連接城景的復合樞紐,同時構建起親近自然的城市公園和活力開放的濱??臻g。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姜丹寧 實習生 冉丹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