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情緒中暑?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壞脾氣可能是高溫在“搞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看到家人順手把濕毛巾扔在沙發(fā)上,自己突然提高八度嗓門;孩子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彎腰收拾時越撿越窩火,忍不住拔高聲音數(shù)落;就連對著遲遲不到的外賣,都盯著手機屏幕捏緊拳頭,連騎手的道歉消息都懶得回。別自責,這可能不是脾氣變差了,而是窗外的高溫,悄悄按下了“情緒引爆鍵”。12日,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別慌,這可能不是性格問題,而是身體給你的“高溫預警”。
為什么天熱容易“炸毛”?高溫讓人暴躁,本質是一場“生理+心理+進化”的連環(huán)反應:生理上,身體在“超負荷運轉”,高溫像給身體開了“加速檔”,代謝速度飆升,能量消耗比平時多得多,就像手機后臺開了10個App,電量掉得飛快,大腦因“燃料不足”自控力下降;同時,交感神經被激活,腎上腺素飆升,感官變得像調敏的雷達,平時能忍的小事,現(xiàn)在都像在耳邊敲鼓;再加上夜間悶熱睡不好,負責情緒管理的前額葉皮層罷工,沖動自然攔不住。
心理上,隱性壓力在“堆炸藥”,持續(xù)的悶熱像層保鮮膜包裹著身體,黏膩、憋悶的不適感攢成隱性壓力,沒處發(fā)泄時,就順著一點小事炸開。其實大家吼的不是“濕毛巾”,是“這破天氣怎么這么熱”。連基因都在“拉警報”,遠古時期,高溫意味著食物腐敗、水源短缺,人類祖先逐漸刻下“高溫=危險”的本能。如今這刻在基因里的警覺性還在:高溫天里,大家可能會不自覺對周圍更敏感、更易有敵意,本質是祖先留給你的“生存防御機制”。
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葛南介紹5個降溫小技巧,幫情緒“降降火”給生物鐘“裝空調”:熬夜會讓高溫的“情緒副作用”翻倍(就像手機又熱又沒電,更容易死機),試試晚上10點就把手機放在客廳或者索性直接關機,開著26℃空調蓋薄被,哪怕閉目養(yǎng)神,也比刷手機到12點強,午間瞇一會,給大腦“快充”,別讓疲勞攢成暴躁;試試10秒“呼吸降溫法”,覺得火氣往上冒時,試著像聞一杯冰鎮(zhèn)檸檬水一樣“慢吸4秒”,再像吹滅一根蠟燭一樣“慢呼6秒”。親測3輪下來,大家會發(fā)現(xiàn)剛才想罵人的話,突然說不出口了;
在家玩點“慢游戲”,拼圖、拼樂高、給綠植擦葉子、甚至蹲在陽臺數(shù)星星,這些不用動腦子又要專注的小事,像給情緒踩剎車,當你沉浸式擦完魚缸,會發(fā)現(xiàn)“熱”好像沒那么難熬了;允許自己短暫“躺平”,高溫天不必逼自己高效,接受“進度慢一點沒關系”,早上起不來就多睡10分鐘,工作累了就趴在桌上瞇會兒,少點“我怎么這么懶”的自責,敵意會少一大半。
給身邊人“遞臺階”:家人突然不耐煩時,別急著吵架,遞瓶冰飲笑著說:“天熱火氣大,喝點涼的降降?”——這句話藏著“我懂你不是故意的”,比講任何道理都管用。
最后葛南想說,夏天的壞脾氣,就像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高溫引發(fā)的情緒波動是人體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正常生理心理反應,通過科學作息、合理運動、有效溝通等方式,能夠顯著緩解高溫帶來的負面情緒。(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